
官吏辦公完畢所打的退堂鼓。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馬來,回私宅去也。”
“散堂鼓”是一個古代官場用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官吏結束公務時擊打的退堂鼓,象征退堂休息或返回私宅。該詞常見于元明時期的文獻,多用于描述官府日常辦公流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場制度或《窦娥冤》相關内容,可查閱元代戲曲文獻或曆史典籍。
散堂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分散的幾個人同時發出的聲音都很洪亮,形象地比喻多方面的力量或聲音同時迸發出來。
散堂鼓的拆分部首是手部,筆畫為10畫。
散堂鼓最早見于古代文獻《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中記述了楚漢相争時,劉邦派遣司馬相如去楚國勸降的故事。在故事中,相如利用楚國官員的親屬分散在堂中敲鼓的時機,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隨後,楚國官員們紛紛稱忠,推翻了迎娶漢使的決定。從而形成了“散堂鼓”的典故。
散堂鼓的繁體字為「散堂鼓」,沒有發生變化。
散堂鼓的古時漢字寫法沒有變化,仍為「散堂鼓」。
他們各自高唱民謠,像散堂鼓一樣響徹整個山谷。
組詞:散漫、散發、堂堂
近義詞:四散聲、宏亮聲
反義詞:寂靜無聲、不協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