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怪誕。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閻立本》:“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儀;魁詭譎怪,鼻飲頭飛之俗;盡該毫末,備得人情,二 閻 ( 唐 閻立德 、 閻立本 )同在上品。”
“魁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魁詭”意為怪誕、奇特離奇,常用于形容事物或現象具有超乎尋常的怪異特質。該詞由“魁”(高大、突出)與“詭”(奇特、詭谲)組合而成,強調事物在形态或性質上的突出且不尋常的特點。
二、詳細解析
詞源與結構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閻立本》:“魁詭谲怪,鼻飲頭飛之俗”,用于描述畫作中表現的奇異風俗場景。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如:
四、近義詞與辨析
近義詞如“詭谲”“怪誕”,但“魁詭”更強調視覺或形态上的誇張奇異,而“詭谲”側重謀略或行為的隱秘性。
總結來看,“魁詭”是一個兼具形象性與評價性的詞彙,適用于對非常态事物的描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強調的“奇特”維度。
《魁詭》是一個含有形容詞和動詞意義的詞語。形容詞方面,它表示出色、卓越、非凡之義;動詞方面,它表示阻礙、擋住之義。
《魁詭》由“魁”和“詭”兩個字組成。
“魁”字的部首是“鬼”,總筆畫數為21畫。
“詭”字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數為8畫。
《魁詭》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古代文人們用來形容出色與非凡、阻礙與擋住的詞語。
《魁詭》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魁詭」。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所以《魁詭》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但是根據現有數據,在古代漢字中,「魁」字的寫法與現代相似,而「詭」字的寫法為「詭」。
1. 這位畫家的作品真是魁詭,令人歎為觀止。
2. 他在比賽中以魁詭的動作攔截住了對方的進攻,為我們争取了寶貴的時間。
組詞方面,可以有:魁偉、魁梧、魁元、詭計、詭谲。
近義詞方面,可以有:傑出、非凡、卓越、奇特、古怪。
反義詞方面,可以有:平凡、普通、平庸、尋常、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