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沈約的意思、沈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沈約的解釋

(441-513)南朝梁文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曆仕宋、齊、梁三代,在梁代官至尚書令,封建昌縣侯。死後谥號為隱。在詩的聲律上創“四聲”、“八病”之說,對古體詩向律詩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宋書》為二十四史之一。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梁代文學家、史學家、音韻學家,其名字在漢語詞典中主要包含以下核心釋義:


一、人物身份與曆史地位

  1. 文學領袖

    沈約是南朝文壇核心人物,與謝朓共創“永明體”,推動詩歌格律化發展。其聲律論提出“四聲八病”說,奠定近體詩格律基礎,直接影響唐代律詩形成 。

  2. 史學家

    主持編修《宋書》一百卷,為二十四史之一,保存了劉宋王朝政治、經濟及社會制度的重要史料(來源:中華書局《宋書》點校本序言)。

  3. 政治家

    曆仕宋、齊、梁三朝,官至尚書令、太子少傅,封建昌縣侯,卒谥“隱”,世稱“沈隱侯”(《梁書·沈約傳》)。


二、語言與音韻學貢獻

  1. 四聲理論奠基者

    首創漢語平、上、去、入四聲體系,著《四聲譜》(已佚),推動音韻學研究。唐代《封氏聞見記》載:“永明中,沈約文辭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聲譜》” 。

  2. “八病說”規範詩歌創作

    提出避免平頭、上尾等八種聲律弊病,強調詩歌音韻和諧,成為南朝至唐代詩律核心準則(參考:王力《漢語詩律學》)。


三、文學成就與典故

  1. 代表作品

    《宋書》《四聲譜》《晉書》(未成)等史學著作,詩歌《别範安成》《宿東園》等收錄于《文選》。其“夢中得句”典故見于《南史·沈約傳》:自稱“草間霜露,平生懷抱”喻人生短暫。

  2. 文化符號“沈腰”

    因消瘦而有“沈腰”之稱,後為成語“沈腰潘鬓”來源,代指文人憔悴之态。李煜詞“沈腰潘鬓消磨”即用此典(《漢語大詞典》第7卷)。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生平記載:唐代姚思廉《梁書·卷十三·沈約傳》

    中華書局電子版

  2. 聲律理論: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三章

    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史學貢獻: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

  4. 詩歌評析: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

    江蘇古籍出版社


沈約作為漢語音韻學先驅與文學改革者,其名已融入文化語彙,成為研究六朝文學、史學及漢語發展史的關鍵人物。

網絡擴展解釋

“沈約”一詞的含義需從人物和成語兩個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一、作為曆史人物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是梁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

  1. 生平背景

    • 出身門閥士族,祖父沈林子為宋征虜将軍,但父親沈璞因罪被誅,導緻他少年孤貧,通過勤奮讀書改變命運。
    • 曆仕宋、齊、梁三朝,在梁代官至尚書令,封建昌縣侯,卒谥“隱”。
  2. 主要成就

    • 文學貢獻:與周颙共創“四聲八病”理論,推動古體詩向律詩演變,成為齊梁文壇領袖。
    • 史學著作:編撰《宋書》,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另著有《晉書》《齊紀》等。
    • 詩歌風格:以“長于清怨”著稱,代表作《别範安成》中“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流傳甚廣。

二、作為成語

成語“沈約”由“沈(謹慎)”和“約(約束)”組成,指人言行慎重、避免冒險的态度。該用法較罕見,更多情況下“沈約”特指曆史人物。

三、典故與評價

“沈約”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指曆史人物時,強調其文學、史學成就;作為成語則比喻謹慎性格。

别人正在浏覽...

按覆伻圖彪蔚鄙器避眼捕掩財運亨通長詩塵香傳道旦會釣駱駝帝輔斷頭妨蔽浮而不實覆露負期龜隂田果疏汗淋淋號簿豁出去活溜或體弧矢漸靡堅忍不拔角圭矯誣金剛舞警探金籙雲籤寄在不寄失鞫人可愕科榮樂盲淋涔君淩折李鴉兒禮治淪痡鹿皮袷馬爬爬靡貳秘而不洩内閤排袅碰撞撲剌剌前室折骨邃竹天聰填賠挺舉通行馬牌蟹斷心腹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