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廖化﹐三國蜀将。三國後期﹐蜀名将相繼死亡﹐後主以廖化充當先鋒﹐成為突出的人物。後以"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比喻沒有傑出人才﹐平庸者也僥幸成名。
“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是一句源自清代小說《掃迷帚》的諺語,現多用于比喻團隊缺乏優秀人才,隻能由經驗豐富但并非頂尖的人擔當重任。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析:
曆史典故
該諺語背景與三國時期蜀漢名将廖化相關。蜀漢後期,五虎上将及魏延等名将相繼離世,姜維北伐時面臨人才匮乏,年邁的廖化(時年近八十)被任命為先鋒。此典故最初出自清代小說《掃迷帚》第二十四回,而非正史記載。
廖化的真實形象
曆史上廖化并非平庸之輩,他曆經關羽、劉備、諸葛亮等多位君主,官至右車騎将軍,是蜀漢後期重要将領。諺語中“廖化作先鋒”更多是感慨蜀漢人才凋零,而非貶低其能力。
原義
指團隊中缺乏年輕或優秀的後繼者,隻能由年長、經驗豐富者承擔重任,強調人才斷層的無奈。
現代用法
現多用于兩種語境:
常見誤解
民間常誤認為此句貶低廖化能力,實則是因蜀漢後期名将稀缺,廖化作為老将被迫挑大梁,側面反映其忠誠與資曆。
該諺語揭示了人才梯隊建設的重要性,也提醒需客觀評價曆史人物。廖化雖被後世誤解,但其“從關羽到蜀漢滅亡”的傳奇經曆(近八旬仍征戰),恰恰體現了堅韌與責任感。
《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在蜀地沒有合適的将領的情況下,廖化成為先鋒,擔當重要的任務。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故事。
拆分部首和筆畫:
蜀(虍+兒,10畫)
中(丨+口,4畫)
大(大字頭,3畫)
将(寸+小人+寸,9畫)
廖(廣+尞,7畫)
化(人+反文,10畫)
作(人+乍,7畫)
先(兒+乙,9畫)
鋒(金+豐,12畫)
來源:
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三國時期的曆史典故,稱為《赤壁之戰》。當時,蜀漢丞相諸葛亮領導蜀軍與曹操率領的魏軍在赤壁展開決戰。面對曹操的強大兵力,蜀中沒有合適的大将來應對敵軍。于是,諸葛亮派廖化擔任蜀軍的先鋒。
繁體: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古時候漢字寫法: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例句:
他們迎來了一場考試,但卻沒有備戰的人選,最後隻能讓李明作先鋒。
組詞:
蜀中、大将、先鋒、廖化
近義詞:
前鋒、先導、先驅、開拓者
反義詞:
後衛、追隨者、從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