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識的意思、審識的詳細解釋
審識的解釋
察知。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若能審識安危,自求多福,蹷然改容,祗承往告。” 郭沫若 《文藝論集·論詩三劄》:“翻譯事業于我國青黃不接的現代頗有急切的必要,雖身居海外,亦略能審識。”
詞語分解
- 審的解釋 審 (審) ě 詳細,周密:審慎。審視。 仔細思考,反複分析、推究:審查。審定。審訂。審核。審美。審計。審評。審時度勢。 訊問案件:審理。審判。審訊。公審。 知道:不審近況如何? 一定地,果然:審如其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審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ěn shí,其核心含義是察知,即通過細緻觀察和辨别來理解事物的本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察知:指通過詳細審查和辨别,明确事物的真實情況或内在邏輯。例如,晉代孫楚在《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中提到“若能審識安危,自求多福”,強調通過審慎分析來認清形勢。
2.深層含義
- 明辨是非的能力:審識不僅指表面的觀察,更強調對事物本質的辨别力,包括判斷真僞、區分善惡等。這種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決策中尤為重要,可避免被誤導或欺騙。
- 智慧與洞察力:具備審識能力的人通常擁有敏銳的洞察力,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如郭沫若提到翻譯事業需要“審識”時代需求,即基于深刻理解的判斷。
3.應用場景
- 曆史文獻:古代常用于政治、軍事決策,如分析國家安危(“審識安危”)。
- 現代語境:適用于學術研究、翻譯工作(如郭沫若的引用)或日常判斷,強調理性分析與辨别。
4.相關擴展
- 構詞解析:“審”意為詳細、周密(如“審慎”“審視”),“識”指認知與辨别(如“識辨”“見識”),組合後凸顯“深入分析後認知”的過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古典用例或現代引申義,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審識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審識一詞指的是對事物進行仔細認真地辨别、判斷和了解。它包含了審視、審視、審查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待事物或問題時的态度或方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審》字的部首是䒑,它由手和目組成,表示用手去看。《識》字的部首是讠(讠),它表示人說話的聲音。《審》字共有8畫,《識》字共有7畫。
來源
《審》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它的本義是“查驗、辨别”。《識》字最早出現在《左傳》,它的意思是“認識、明白”。後來,人們将兩個字合為一詞,代表着辨别和認識事物的能力。
繁體
《審》字的繁體是「審」,《識》字繁體是「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審識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審》字在石刻中常見的寫法是兩個目字并排,而不是現在的手字加目字;《識》字在古代的寫法則是同義字「視」的形狀。
例句
1. 在做決定之前,我們要充分審識每一個選擇的利弊。
2. 這本書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人性的複雜性,讓我對自身有了更深刻的審識。
3. 他是一個審識問題能力非常強的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從中找到突破的辦法。
組詞
審查、審議、審慎、審定
近義詞
辨識、認識、看清
反義詞
混淆、模糊、忽視
這些是對于「審識」這個詞的相關解釋和内容,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