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省陌的意思、省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省陌的解释

古时钱币,以百数为一百者谓之足陌,不足百数作为一百者谓之“省陌”。陌,借作“百”。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用钱之法,自 五代 以来以七十七为百,谓之省陌。”《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旧钱出入,皆以八十为陌, 章 ( 王章 )始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谓之省陌。” 胡三省 注:“ 唐 皇甫鎛 为垫钱法,至 昭宗 时乃定八十为陌。”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 唐 末以八十为陌, 汉隐帝 时, 王章 又减三钱,始有省陌之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省陌"是宋代货币流通中的特殊计量术语,指不足标准钱数的短陌现象。该词由"省"(减省)与"陌"(百钱单位)复合构成,特指官方认定的七十七文当百文的折算标准。据《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记载,这种制度始于五代后汉,至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定为全国通行的法定折算率。

从经济史角度分析,"省陌"制度包含三个核心特征:一是官方通过《庆历编敕》确立的77%折现率,形成"官用皆以七十七为百"的财政结算体系;二是与民间"市陌"形成二元货币流通机制,商贾交易多采用更低折现率;三是具有赋税调节功能,官府征收赋税时按省陌计量可增加实际收入。这种货币折损制度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中铸币供给不足与流通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

词义演变方面,《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在元代文献中仍有使用痕迹,但随纸币"交子"的普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省陌"常作为分析唐宋货币财政体系的重要标本。

(参考来源: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省陌”是中国古代货币流通中的一种特殊计算方式,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钱币实际数量不足一百文,但仍按一百文使用。与之相对的是“足陌”(实际足额一百文)。例如,宋代以77文当100文使用,称为“省陌”。

  2. 历史背景

    • 起源于五代时期,欧阳修《归田录》记载:“用钱之法,自五代以来以七十七为百,谓之省陌。”
    • 后汉隐帝时期进一步规范:收入按80文计为100文(即“入者八十”),支出按77文计为100文(即“出者七十七”),形成官方标准。
  3. 别称与关联概念
    省陌亦被称为“省钱”,而“陌”本身是“百”的借字。唐代曾以80文为陌(称“短陌”),五代后比例进一步降低。

  4. 实际应用举例
    若一笔交易标价“省陌百文”,实际支付仅需77文(以五代标准),这种制度缓解了铜钱短缺问题,但也导致民间经济计算复杂化。

省陌是古代为解决货币不足而推行的变通政策,通过官方规定不足额钱币的等价功能,维持经济流通,反映了古代货币制度的灵活性。

别人正在浏览...

稗粝般担榜例版章并拢笔生惨遇馋食眵泪斥问丹款打张点点滴滴點化动心怵目发箭逢衣浅带负注膏梁子弟皇士交眩即便鸡豆子京哈铁路给事郎九谷钧辅看循狸德詅蚩符龙骧麟振卖技禖祠妙才末视木牐馕糟僻鄙披麻带索畦夫弃旧钦迟躯貌攘为己有荣启桑妇上座哨官邵平圃射月体谅讬正土师罔阆偎妻靠妇无悰无柯香蒨痟痒小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