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nk] 佛家語。梵語的音譯。“阿阇梨”的略稱,義為教育僧徒的軌範師,高僧,泛指僧
亦作“ 闍黎 ”。梵語“阿阇梨”的省稱。意謂高僧。亦泛指僧。《梁書·侯景傳》:“﹝ 僧通 ﹞初言隱伏,久乃方驗,人并呼為闍梨, 景 甚信敬之。” 南朝 陳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師罷道書》:“曠濟羣品,為天人之師,水陸空行,皆所尊貴,言必闍黎和尚,書輒緻敬和南,遠近嗟詠,貴賤顒仰。”《西遊記》第四七回:“闍黎還念經,班首教行罷。” 姚錫鈞 《寄楚伧即題其午夢堂卷子》詩:“幸是闍梨好才思,疎鴉殘月點 分湖 。”
“阇梨”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詞源與基本釋義
“阇梨”是梵語“阿阇梨”(Ācārya)的省稱,音譯自梵語,意為教育僧徒的軌範師或高僧,後泛指僧人。其拼音為shé lí。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該詞在南北朝時期已有記載,例如:
其他寫法與延伸
“阇梨”也寫作“闍黎”,兩者同義,均指向僧人的身份。在佛教語境中,它既特指德高望重、精通戒律的高僧,也可作為對普通僧人的泛稱。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阇梨”一詞較少使用,但在佛教文獻或曆史類文本中仍可見,多用于指代僧人群體或強調其宗教地位。
總結來看,這一詞彙承載了佛教文化中師承與尊崇的内涵,兼具曆史與宗教雙重色彩。
阇梨(shé lí)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其含義多為佛教傳統中的僧人稱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阝”和“木”,其中“阝”表示土山的義,而“木”則表示植物的義。阇梨的結構可分為6個筆畫。
阇梨一詞來源于《阿含經》中提到的一個佛陀的弟子的名字。在佛法傳播的過程中,阇梨逐漸演變為佛教僧人的稱號,表示虔誠信奉佛法、修行的人。
阇梨這個字的繁體寫法為「阿梨」,也有部分佛教經典中使用這種寫法來表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阇梨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它的全寫為「闍梨」。它的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但底部的部首叫做“門”,是現代寫法中“阝”的變體。同時,古代的字形比較圓潤,整體看起來更加優雅。
以下是一些關于阇梨的例句:
與阇梨相關的組詞有:阇梨師、阇梨院、阇梨法師等。
阇梨的近義詞包括:禅師、法師、出家僧等,它們在佛教傳統中都是對僧人的稱呼。
阇梨的反義詞沒有一個固定的詞彙,因為它主要表示佛教僧人的稱號,沒有一個具體的對立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