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朝代名。 北朝 之一。 宇文覺 滅 西魏 稱帝,國號 周 ,史稱 北周 或 後周 (公元557年-581年)。
(2).朝代名 五代 之一。 後漢 邺都 留守 郭威 滅 後漢 稱帝,國號 周 ,史稱 後周 (公元951年-960年)。《資治通鑒·後周紀一》 胡三省 注:“ 郭 之得姓本於 周 ,故建國號曰 周 ,《通鑑》因謂之 後周 。”
關于“後周”的詞意解釋,需結合曆史朝代和語言文化兩個層面綜合說明:
基本信息
後周(951年-960年)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最後一個中原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共曆三帝:太祖郭威、世宗柴榮、恭帝柴宗訓,享國十年。
建立背景
後周由後漢将領郭威創立。950年,後漢隱帝猜忌功臣,郭威被迫起兵反叛,次年(951年)稱帝,因自诩為周朝虢叔後裔,故定國號為“周”,史稱後周。
曆史貢獻
滅亡
960年,禁軍将領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迫使恭帝禅位,建立北宋,後周滅亡。
在漢語中,“後周”有時被用作成語,比喻“新的一代取代舊勢力”,源自後周取代後漢的曆史事件()。例如:“公司管理層的更替頗有‘後周’之勢,年輕團隊接棒後煥發新活力。”
“後周”既是特定曆史時期的政權名稱,也被賦予文化隱喻。其曆史雖短,但郭威與柴榮的改革深刻影響了後續王朝發展,成語用法則體現了漢語對曆史典故的靈活化用。如需更詳細的時間線或人物事迹,可查看來源網頁。
《後周》是指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朝代,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最後一個朝代,由郭威建立,首都為開封。該朝代的統治時間為951年至960年。
《後周》的拆分部首為「彳」和「方」,其中「彳」為部首,意為「行走」;「方」為偏旁,意為「方位」。這兩個部首共計5畫。
《後周》這個詞來源于該朝代的正式名稱「大周國」,因為它是五代十國中的最後一個朝代,故稱為「後周」。
《後周》的繁體為「後周」。
在古代,「後周」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常見的古代寫法為「後周」,在字形上「後」的後部分會略微下移。
1. 《後周》是中國曆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最後一個朝代。
2. 前後曆經了幾十年戰亂,中國才在《後周》時期又恢複了統一。
後期、後退、後方、後台、後代。
後唐、後梁、後晉、後漢。
前周、前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