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周的意思、後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周的解釋

(1).朝代名。 北朝 之一。 宇文覺 滅 西魏 稱帝,國號 周 ,史稱 北周 或 後周 (公元557年-581年)。

(2).朝代名 五代 之一。 後漢 邺都 留守 郭威 滅 後漢 稱帝,國號 周 ,史稱 後周 (公元951年-960年)。《資治通鑒·後周紀一》 胡三省 注:“ 郭 之得姓本於 周 ,故建國號曰 周 ,《通鑑》因謂之 後周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後周(Hòu Zhōu)是中國曆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中原王朝(公元951年—960年),由郭威建立,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其國號“周”源于郭威自诩為周朝王族後裔,因區别于此前武則天建立的“武周”及先秦的“周朝”,史稱“後周”。

一、漢語詞典釋義核心要點

  1. 朝代屬性

    後周是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中的最後一個政權,統治中原地區共10年。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後周"詞條;《中國曆史大辭典》五代十國分冊。

  2. 時間與疆域

    存在時間為951年—960年,疆域涵蓋今華北、華中部分區域,鼎盛時控制今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南部及陝西、湖北、安徽北部。

    來源:《辭海》(第七版)曆史地理分冊。

  3. 曆史意義

    後周世宗柴榮推行改革(如均田、整軍、興水利),為北宋統一奠定基礎。960年,禁軍将領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位建立宋朝,後周滅亡。

    來源:《中國通史》(白壽彜主編)第五卷。


二、補充說明


三、權威文獻參考

因專業曆史詞典及學術著作暫無公開網絡版,此處引用來源為實體出版物。如需線上資源,可查閱以下權威平台:

  1. 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www.zgbk.com
  2. 漢典網“後周”詞條(www.zdic.net
  3.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www.ncpssd.org)檢索相關論文。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上述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海》《中國通史》等權威工具書内容,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後周”的詞意解釋,需結合曆史朝代和語言文化兩個層面綜合說明:

一、作為曆史朝代的後周

  1. 基本信息
    後周(951年-960年)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最後一個中原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共曆三帝:太祖郭威、世宗柴榮、恭帝柴宗訓,享國十年。

  2. 建立背景
    後周由後漢将領郭威創立。950年,後漢隱帝猜忌功臣,郭威被迫起兵反叛,次年(951年)稱帝,因自诩為周朝虢叔後裔,故定國號為“周”,史稱後周。

  3. 曆史貢獻

    • 郭威改革:減輕賦稅、整頓吏治、打擊腐敗,恢複北方經濟。
    • 柴榮治世:世宗柴榮推行均田賦、限制佛教、發展漕運,提出“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的規劃,被譽為“五代第一明君”。
    • 統一奠基:通過三次南伐南唐、北伐遼國等軍事行動,為北宋統一奠定基礎。
  4. 滅亡
    960年,禁軍将領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迫使恭帝禅位,建立北宋,後周滅亡。


二、作為文化詞語的延伸含義

在漢語中,“後周”有時被用作成語,比喻“新的一代取代舊勢力”,源自後周取代後漢的曆史事件()。例如:“公司管理層的更替頗有‘後周’之勢,年輕團隊接棒後煥發新活力。”


“後周”既是特定曆史時期的政權名稱,也被賦予文化隱喻。其曆史雖短,但郭威與柴榮的改革深刻影響了後續王朝發展,成語用法則體現了漢語對曆史典故的靈活化用。如需更詳細的時間線或人物事迹,可查看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阿鼻獄阿爾泰山脈表厲壁虱鄙質偲偲豺狼之吻朝客高流嘲戲抻面大字報澄澄登塗點鼠刁潑東臯計敦讓恩同再造翻案風鬟封隩封殖粉飾負材任氣瑰谲毫絲讧賊化驗毀化艱酷蛟胎幾次三番款留鵾化廉角離宮别窟麗郵賣文為生驽鉛清點青瓊慶演耆儒秋凋秋發七絃琴宂将三犂三天沒大小上朝煞尾攝盛説不上嘴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俗氛太康讨沒臉面踏實纖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