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阇梨的意思、阇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阇梨的解释

[monk] 佛家语。梵语的音译。“阿阇梨”的略称,义为教育僧徒的轨范师,高僧,泛指僧

详细解释

亦作“ 闍黎 ”。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高僧。亦泛指僧。《梁书·侯景传》:“﹝ 僧通 ﹞初言隐伏,久乃方验,人并呼为闍梨, 景 甚信敬之。”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旷济羣品,为天人之师,水陆空行,皆所尊贵,言必闍黎和尚,书輒致敬和南,远近嗟咏,贵贱顒仰。”《西游记》第四七回:“闍黎还念经,班首教行罢。” 姚锡钧 《寄楚伧即题其午梦堂卷子》诗:“幸是闍梨好才思,疎鸦残月点 分湖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阇梨"是汉语佛教术语中对僧人的尊称,源自梵语"ācārya"的音译,意为规范师或教授师。该词在汉传佛教文献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以下从词源、释义、用法三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词源考据 "阇梨"最早见于唐代佛经译本,《汉语大词典》载其本字为"阇利",后演变为"阿阇梨"(全称)或"阇梨"(简称)。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释:"阿阇梨,此云轨范师,谓能教弟子法式。"慧琳《一切经音义》进一步注音:"阿遮利耶,古云阿阇梨,讹也。"说明该词经历了梵汉对音转换的语音调适过程。

二、佛教释义 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定义,阇梨特指具备教授弟子资格的僧侣,需满足"戒行具足、堪能教授"等五德要求。在寺院体系中,分为出家阿阇梨(剃度师)、教授阿阇梨(授戒师)、羯磨阿阇梨(受戒见证师)等不同职能类别,承担着佛法传承的核心职责。

三、语用演变 在宋元话本及明清小说中,"阇梨"常作为对僧人的敬称。如《水浒传》第四十五回"请寺内普贤菩萨殿里阇梨说法",即指讲经法师。现代汉语中,该词多保留在佛教典籍及历史文献中,日常口语则多用"师父""法师"等替代称谓。

字形演变方面,《龙龛手鉴·门部》记载"阇"为俗体字,正体作"闍",后简化作"阇"。敦煌写卷P.3906《诸寺卿老阇梨名单》实物文献印证了唐代已普遍使用此称谓。当代《辞海》第七版仍收录该词条,标注其佛教专业术语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阇梨”是佛教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1. 词源与基本释义
    “阇梨”是梵语“阿阇梨”(Ācārya)的省称,音译自梵语,意为教育僧徒的轨范师或高僧,后泛指僧人。其拼音为shé lí。

  2. 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该词在南北朝时期已有记载,例如:

    • 《梁书·侯景传》提到僧人被尊称为“闍梨”,且受到侯景的敬重。
    • 南朝陈徐陵的《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中,“闍黎”与“和尚”并用,体现对僧人的尊称。
  3. 其他写法与延伸
    “阇梨”也写作“闍黎”,两者同义,均指向僧人的身份。在佛教语境中,它既特指德高望重、精通戒律的高僧,也可作为对普通僧人的泛称。

  4.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阇梨”一词较少使用,但在佛教文献或历史类文本中仍可见,多用于指代僧人群体或强调其宗教地位。

总结来看,这一词汇承载了佛教文化中师承与尊崇的内涵,兼具历史与宗教双重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饱和烃冰蠒参战茶铛长欷嘲摈程约谶箓侈袤传见歠醨存摺错过调口改正膏茶冠蝉固必龟珠瘑疮故作高深赫耳墨斯核要鸿篆花烟间晦朔家常话讲树搅攘搅屎棍竭尽结夏禁喝几舄积信看门狗诳赫款叙劳动节愣葱怜新厌旧立卷林隈洛神珠掳嘴偭越鸣玉谿南菁书院駍隐潜目人工岛三合土色府商素帅座桃花米透辟吐露僞惑文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