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的意思、身不由己的详细解释
身不由己的解释
[in spite of oneself;involuntarily] 指人失去自主的能力,全由他人支配,或受周围环境的控制
详细解释
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动不能由自己支配。《三国演义》第七四回:“ 禁 拜伏於地,乞哀请命。 关公 曰:‘汝怎敢抗吾?’ 禁 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红楼梦》第十二回:“ 贾瑞 此时身不由己,只得蹲在那臺阶下。” 鲁迅 《彷徨·伤逝》:“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亦作“ 身不由主 ”。《红楼梦》第五二回:“﹝ 晴雯 ﹞‘噯哟’了一声,就身不由主睡下了。” 叶圣陶 《一个练习生》:“冲在人群的波浪里,我身不由主,只能应合着大众的步调朝西跑。”
词语分解
- 身的解释 身 ē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身躯。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树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献身。 亲自,本人:自身。亲身。身教。身体力行。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败名裂
- 己的解释 己 ǐ 对别人称本身:自己。知己。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天干的第六位,用作顺序第六的代称。 人彼 笔画数:; 部首:己;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身不由己”是一个汉语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动或决定受到外界环境、客观条件或他人意志的强烈影响,导致自身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字面可拆解为“身体(行动)不听从自己的意志”。“身”指自身,“由”表示听从或控制,“己”即自己。
- 引申含义:强调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表达一种被迫、无奈的状态,常用于描述人在压力、规则、情感或突发事件下的被动处境。
2.结构分析
- 主谓结构:由“身”(主语)和“不由己”(谓语)组成。
- 否定表达:通过“不”字否定“由己”,突出主体失去自主性。
3.使用场景
- 现实困境:如因工作、家庭责任或社会规则被迫做出违背本意的选择。
例:他身不由己地接受了加班,尽管早已疲惫不堪。
- 情感束缚:如爱情、亲情中因牵挂或责任难以抽身。
例:她身不由己地回到故乡照顾生病的母亲。
- 突发事件:如意外、灾难等不可抗力导致的被动状态。
例:洪水袭来,人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激流。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 不由自主(更强调无意识的反应,如情绪激动时的动作)
- 迫不得已(强调被迫选择,但仍有主观权衡)
- 反义词:
- 随心所欲(完全按自己意愿行动)
-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5.语法功能
- 作谓语:“他身不由己,只能听从安排。”
- 作定语:“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处境。”
- 作状语:“她身不由己地流下眼泪。”
文化背景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与集体”“自由与责任”矛盾的思考,常见于古典文学(如《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描写)和现代影视作品,用以增强情感共鸣。
网络扩展解释二
身不由己
意思:“身不由己”是一个成语,形容受到外在力量或环境的控制,没有自主权或自由决定的状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身不由己”这个词是由“身”、“不”、“由”、“己”四个字组成。其中,“身”是由“身”部和“㇏”构成,表示人的身体;“不”由“一”和“不”构成,表示否定;“由”由“辶”和“田”构成,表示行为的起源;“己”由“己”部和“㇐”构成,表示自我。整个词共有十一画。
来源:“身不由己”是源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句话:“孔子常使弟子为介,可以称《论语》矣。”原意是指人们对于孔子的学说表示无法控制,不能随意解释和扭曲。
繁体:繁体字中,“身不由己”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古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是“身不由己”这个成语的字形和结构并没有很大变化。
例句:
- 在这个体制下,我们的命运完全是“身不由己”的。
- 在社会的压力下,很多人感到自己的生活“身不由己”。
相关词语:
- 组词:身临其境、身心俱疲、由此可见。
- 近义词:束手无策、束缚自己。
- 反义词:自由自在、自行其是。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