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箭射靶。侯,用獸皮或布做成的靶子。《詩·齊風·猗嗟》:“終日射侯,不出正兮。”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
(2).指箭靶。《韓非子·八說》:“狸首射侯,不當強弩趨發。”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南面射侯夾席,武峙背山。”
(3).古代天子的大射禮。《禮記·射義》:“故天子之大射,謂之射侯。射侯者,射為諸侯也。射中則得為諸侯,射不中則不得為諸侯。” 元 董旭 《題長江偉觀圖》詩:“因悲英雄人,争此若射侯。”
“射侯”是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射箭的靶子
指用獸皮或布制成的箭靶。例如《韓非子·八說》提到“狸首射侯,不當強弩趨發”,此處“射侯”即指箭靶。
用箭射靶的行為
如《詩經·齊風·猗嗟》中“終日射侯,不出正兮”,描述射箭練習的場景。
古代天子的大射禮
一種禮儀活動,《禮記·射義》記載:“天子之大射,謂之射侯。射中則得為諸侯”,表明射侯儀式與選拔諸侯相關。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禮記》《詩經》等古籍原文,或查閱專業古代漢語詞典。
《射侯》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含義。在拆分部首和筆畫方面,它由“射”和“侯”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射”的部首是“寸”,總筆畫數是5;而“侯”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是8。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會。在古代中國,侯爵是一種高級貴族稱號,在等級體系中居于較高的位置。而“射”則有射箭、射擊等意思,這裡可以理解為封建貴族進行射箭活動。
《射侯》的繁體字形式為「射侯」,其中「射」的結構與簡體字一緻,「侯」的結構為「侯」。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特别是秦漢時期,寫法有所變化。《射侯》這個詞在古代書法中的寫法是“射侯”,字形上各個筆畫更加典雅、簡練。
1. 他掌握了非常準确的射侯技巧。
2. 作為侯爵的繼承人,他必須學會射侯。
組詞:射箭、射擊、射手、射中。
近義詞:射術、射藝、射技。
反義詞:待侯、離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