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地名。以産名戈著稱。《荀子·榮辱》:“是人也,所謂以 狐父 之戈钃牛矢也。将以為智邪?則愚莫大焉。” 楊倞 注:“ 狐父 ,地名。蓋其地出名戈。”
(2).《呂氏春秋·介立》:“東方有士焉,曰 爰旌目 ,将有適也而餓於道。 狐父 之盜曰 丘 ,見而下壺餐以餔之。 爰旌目 三餔之而後能視,曰:‘子何為者也?’曰:‘我 狐父 之人 丘 也。’ 爰旌目 曰:‘譆!汝非盜邪,胡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後因以“狐父”指盜賊。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國初人傳》:“近更有刻《人譜類記》,而求序於詭遇之顯官,托名於不識字之山長,是猶乞 狐父 之盜錢,以對 夷 齊 之棄屣,其愚且妄為已甚。”
“狐父”一詞在古籍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古地名
指春秋時期以生産優質兵器(名戈)著稱的地區,位于今河南永城芒砀山北。該地名在《荀子·榮辱》中被引用,形容用名貴兵器做低賤之事的行為,如“以狐父之戈钃牛矢”(用名戈割牛糞)。
典故中的“盜賊”代稱
出自《呂氏春秋·介立》故事:狐父之盜丘救助餓昏的士人爰旌目,反被對方以“義不食盜食”為由拒絕,最終爰旌目餓死。後人以“狐父”借指盜賊,并引申為對道德困境的讨論。
争議性釋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狐父”為成語,指父親溺愛子女,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古籍,可能為引申或誤讀。
擴展說明:
建議查閱《呂氏春秋》《荀子》等原著或權威曆史詞典以獲取更精準的語境分析。
《狐父》是一個成語,意為狐狸的父親。在古代中國文化中,狐狸被認為是狡猾和詭計多端的動物,因此《狐父》常用來形容狡詐的人。
《狐父》的部首是犬(犭),由兩筆組成。
《狐父》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淮陰侯列傳》。故事中,淮陰侯劉邦被楚國王趙範稱為“狐父”,意在嘲笑他像狐狸一樣狡猾。此後,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形容狡詐的人的常用說法。
繁體字為「狐父」。
古時候,《狐父》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區别。
他的心機就像《狐父》一樣,使人難以捉摸。
- 狐狸猖獗
- 狐狸尾巴
- 狡猾多變
- 狡黠多端
近義詞:狡詐、狡猾、狡黠
反義詞:正直、誠實、坦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