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陳詞;措辭。《荀子·賦》:“弟子不敏,此之願陳,君子設辭,請測意之。” 唐 範摅 《雲溪友議·名義士》:“及見其妻,素衣,再拜嗚咽,情不可任,徘徊設辭,有同親懿。” 宋 王安石 《祭周幾道文》:“序銘于石,以報德音,設辭雖褊,義不愧心。”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 屈原 ,文豪也。然其感情之淵微,設辭之瑰偉,亦我國思想界中一異彩也。”
(2).猶托詞。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論》:“‘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人誰見之’,此 項王 之設辭也,非 項王 之計也。”《紅樓夢》第二八回:“ 馮紫英 笑道:‘你們令姑表弟兄倒都心實,前日不過是我的設辭,誠心請你們喝一杯酒,恐怕推托,才説下這話。’”
“設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設定規則或标準
指通過制定明确的規範來約束言行,使行為符合社會或道德準則。這一用法常見于管理、教育、法律等領域,強調規範性和約束性。
例:古代禮法常通過“設辭”來指導人際交往的禮儀。
陳詞或措辭
指言辭的組織與表達方式,側重于語言的選擇和安排。例如《荀子·賦》中提到的“君子設辭”即強調措辭的考究。
部分資料(如-9)提及“設詞”與“設辭”混用,但嚴格來說: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荀子》《紅樓夢》等文獻原文,或查閱權威字典(如漢典)。
《設辭》是指用特定的詞語或措辭描述或表達某種事物或觀點的方式。它涉及到寫作、修辭、表達等方面的技巧和策略,是在文學創作和語言表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設辭》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言”(部首:讠)和“戠”(部首:戈)兩個部分。其中,“言”作為部首,表示與言語有關的事物;“戠”表示戰鬥、攻擊等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設辭》共有12畫。
《設辭》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闆》中,其中描述了嶽飛治水的情景:“設辭,尚矣哉!”意為表達、描繪。後來逐漸衍生出與寫作、修辭相關的含義。
在繁體中,“設辭”的寫法為「設辭」。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沒有統一的标準,因此《設辭》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總體上,它的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
1. 他善于用巧妙的設辭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2. 這首詩的設辭非常華麗,引人入勝。
設辭圍繞着表達和修辭的概念,可以與許多詞語組合使用,如:
設想、辭令、辭章、修辭、修辭手法、辭句、辭藻、辭章、辭典等。
與“設辭”意義相近的詞語有“用辭”、“措辭”、“修辭”等。
反義詞可以為“誤辭”、“拗辭”等,表示錯誤或歧義的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