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茱萸的意思、山茱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茱萸的解釋

山茱萸科。落葉小喬木。葉狹卵形,對生。花小,黃色,早春先葉開花。核果橢圓形,紅色,中醫以果肉入藥,稱“山萸肉”,能溫補肝腎、固精斂汗。園林中多有栽培,供觀賞。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山茱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山茱萸,漢語詞典釋義如下:


一、字詞本義

山茱萸(讀音:shān zhū yú)是漢語複合詞:


二、詳細釋義

  1. 植物學特征

    指山茱萸科植物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拉丁學名)。樹高可達10米,葉對生,卵狀橢圓形。春季開黃色小花,簇生于枝頂;核果橢圓形,成熟時呈深紅色,形似小棗,味酸澀。

  2. 藥用部位與功效

    其幹燥果肉為傳統中藥,稱“山萸肉”“萸肉”或“棗皮”。性微溫,味酸澀,歸肝、腎經。

    核心功效:補益肝腎,澀精固脫。主治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崩漏帶下等症(《中國藥典》)。

  3. 文化象征

    茱萸自古為重陽節辟邪之物(如王維“遍插茱萸少一人”),但文化意象中的“茱萸”常包含吳茱萸、食茱萸等多類。山茱萸因色澤紅豔、果期近重陽,亦被納入民俗範疇。


三、相關詞彙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藥大辭典》(第二版)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系統收錄山茱萸的植物形态、藥材鑒别及藥理作用。

  2. 《中華本草》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

    詳述其性味歸經、臨床應用及方劑舉例。

  3. 《中國植物志》 - 科學出版社

    記載山茱萸科植物的分類學特征與分布。

  4.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古籍載其“久服輕身”“強陰益精”,奠定藥用理論基礎。

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中“茱萸賜朝士”之句,印證唐代茱萸(含山茱萸)的節俗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學名:Cornus officinalis)的幹燥成熟果肉,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植物學特征

  1. 形态: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早春開黃色小花,核果橢圓形,成熟時呈紅色至紫紅色。
  2.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國山西、陝西、甘肅等地,朝鮮、日本也有分布,多生長于海拔400-1500米的山區。

二、藥用價值

  1. 入藥部位:果肉(稱“山萸肉”或“棗皮”),秋末冬初采收後經去核、幹燥制成,表面紫紅色,味酸澀微苦。
  2. 功效:
    • 傳統記載: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主治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尿頻、虛汗不止等症。
    • 現代研究:含環烯醚萜類馬錢苷,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

三、文化寓意

因生長于偏僻山區,果實鮮紅卻難見,古人以“山茱萸”比喻遠離世事、對實情無知的狀态。

四、古籍溯源


提示:如需了解山茱萸的僞品鑒别或詳細藥理數據,可查閱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削暴虐拔茹悲啼材積嘲讴城闬齒力褫落沖遁俶成垂象辭辇翠鬣村歌社鼓調人讀本蠹衆木折方侯煩殷焚池蜂氣風聞分素斧碪杠子遘遇黃錦加爵建亥賤行筋革課校理考淩殄懋遷槃瓠撲殺此獠樸實無華企冀清貴青珉屈死然灰僧曹羶根蛇魔勝景書藁睡草四韻詩踏屣通明殿土功頽鬟偉績豐功維舟霧萃五角大樓相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