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avel] 全部或主要由直徑由二毫米至一厘米或再大些的無棱角碎石組成的松散材料
細碎的小石子。《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會日且入,大風起,砂礫擊面,兩軍不相見, 漢 益縱左右翼繞單于。” 唐 杜甫 《遣興》詩之一:“朔風飄胡雁,慘澹帶砂礫。”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蕃薯》:“ 萬曆 中, 閩 人得之外國,瘠土砂礫之地皆可種。” 殷夫 《前進吧,中國!》:“每個砂礫都叫喊你: 中國 ,前進, 中國 !”參見“ 沙礫 ”。
砂礫(或沙礫)是地質學中常見的沉積物類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砂礫指砂和礫石的混合物,由直徑大于2毫米的無棱角碎石組成,通常包含小卵石或經風化形成的岩石碎塊。在中文語境中,“砂礫”與“沙礫”可通用,均表示粗細不一的碎石混合物。
顆粒大小
砂礫顆粒直徑範圍存在兩種表述:
分類層級
在沉積物體系中,按顆粒大小排序:
$$砂礫(>2mm)>砂(0.06-2mm)>淤泥(<0.0625mm)>黏土(<0.0039mm)$$
常見于河道、海灘等自然地貌,也用于建築工程中的混凝土骨料。曆史文獻如《史記》記載“大風起,沙礫擊面”,現代文學中常象征粗粝感(如“童年如一灘沙礫”)。
注:如需更詳細的地質分類标準或具體應用案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砂礫》是一個名詞,指的是由石頭碎片、礦石等堅硬物質經過風化、侵蝕等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小塊顆粒狀物質。通常在沙灘、河床等地形中可以找到砂礫。
《砂礫》的拆分部首是“石”字旁,筆畫數為13劃。
《砂礫》這個詞的來源較為簡單明了,它是由兩個相同的石字旁組成的,每個部分的意義不變,因此整個詞的意義也和石相關。
《砂礫》的繁體字為「砂礫」。
在古代,砂礫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将砂礫寫作「砂礫」,由于字形的演變和規範的要求,現代漢字規範化後,「礫」的寫法改為「礫」。
1. 他踩在砂礫上,感受到了腳底的堅硬和涼爽。
2. 河床上堆滿了各種大小的砂礫。
1. 砂礫地:指由砂礫組成的地面。例如:“河岸上是一片砂礫地。”
2. 砂礫路:指鋪設有砂礫的道路。例如:“這條鄉間小路是用砂礫路鋪成的。”
1. 礫石:指由碎石、砂礫等組成的堅硬物質。例如:“山路上滿是礫石。”
2. 沙礫:指由沙子和砂礫混合而成的一種顆粒狀物質。例如:“河灘上鋪滿了沙礫。”
1. 漿土:指由粘土、石粉等混合而成的軟黏土狀物質。例如:“施工前需要清理掉地面上的漿土。”
2. 岩石:指堅硬的石頭。例如:“這些山上的岩石非常堅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