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不厭高”出自東漢曹操的《短歌行》,原句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字面與出處
字面意為“山不會嫌自己太高,海不會嫌自己太深”。該句出自曹操的《短歌行》,後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對賢才的渴求和包容天下的胸襟。
核心寓意
比喻品行或胸懷的崇高與寬廣。山越高越顯巍峨,海越深越顯壯闊,引申為人應不斷追求高尚的品德,以寬廣的胸襟包容萬物。
延伸内涵
應用場景
常用于形容個人修養、領導胸懷或團隊包容性。例如:“山不厭高,企業應廣納人才,方能長遠發展。”(參考造句來自)
此句既是自然哲理的凝練,也是人文精神的升華,強調對卓越品行的追求與開放包容的态度。
《山不厭高》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山峰再高也不會厭倦。它形容對追求卓越的事物毫不妥協、永不滿足。
《山不厭高》的部首是山(山字的部首是⼭,代表着與山相關的意義),它的拆分筆畫是3畫。
《山不厭高》源自《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了商鞅變法的故事。有人對商鞅的一項改革表示疑慮,商鞅就用《山不厭高》的成語回答,意思是追求卓越的事情永遠不會厭倦。
繁體字是「山不厭高」。
在古代,「山不厭高」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是「山不厭高」。
他一直在努力學習,正是因為他心中有着《山不厭高》的堅持。
由《山不厭高》組成的其他成語有:山高水長、雲淡風輕。
與《山不厭高》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志在千裡、舍我其誰。
與《山不厭高》意思相反的成語有:安之若素、原地踏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