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名實。《墨子·經說下》:“有文實也,而後謂之。無文實也,則無謂也。” 孫诒讓 間诂:“謂有名實,始有所謂;無名實,則無所謂。”
(2).《春秋》筆法,謂字面上貶之,而實際上褒之。《公羊傳·莊公四年》“緣恩疾者可也” 漢 何休 注:“不為文實者,方諱,不得貶。” 陳立 義疏:“ 僖公 元年傳不與諸侯專封也。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所謂文實也。”又:“舊疏雲:凡為文實者,皆初以常事為罪而貶之,然後計功除過。此 齊襄 功實未足除過,故傳不為文實也。”
"文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一、名實關系 指名稱與實際的對應關系,屬于中國古代哲學範疇。《墨子·經說下》記載:"有文實也,而後謂之;無文實也,則無謂也",強調事物的名稱必須與實際相符合。這種名實觀在諸子百家學說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名家學派就特别注重名實之辯。
二、《春秋》筆法 特指史書編纂中"微言大義"的寫作手法,即字面貶抑而實際褒揚的曲筆表達。《公羊傳·莊公四年》何休注解中提到:"實與而文不與",例如記載諸侯擅自封地時,表面上否定其行為,實則通過特定表達方式暗示其正當性。這種"文實相異"的筆法體現了古代史官的政治智慧。
補充說明: • 在姓名學中,"文實"組合寓意智慧與真誠并存,其中"文"象征文化修養,"實"代表務實品格 •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和哲學讨論領域
以上解釋綜合了《墨子》《公羊傳》等古籍釋義,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建議參考《墨子·經說下》和《春秋公羊傳注疏》。
《文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文化的實際;實際的文化。
《文實》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文”,右邊是“實”。其中“文”是上面有兩個橫畫的部首,表示與文字、文化有關;“實”是表示物體實際的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文實》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文實》一詞在《說文解字》中有解釋,解釋為“德言物貌也”,即指通過言語和物體的表象來表達和傳達道德和實際的意義。
《文實》的繁體字為「文實」。
古時候《文實》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根據研究,古時候《文實》可能使用的是「文寔」或「文舎」的寫法。
1. 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實知識,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2. 這部電影通過細膩的畫面展現了鄉村生活的真實文實。
文化、實際、文明、實用、文筆、實踐。
實際、實在、實在化。
虛文、非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