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系 西汉 末 刘歆 据《太初历》等前人的历法修订而成的、我国史志上第一部记载完备的历法。
三统历是中国西汉时期施行的一种历法体系,由经学家刘歆在《太初历》基础上修订而成,载于《汉书·律历志》。其名称及内涵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名称释义与理论来源
“三统”源于《尚书大传》记载的“三正”理论,指夏、商、周三代交替时分别采用的不同正月制度(子、丑、寅)。刘歆将这种历史观与天文历法结合,提出“天统”“地统”“人统”的循环系统,认为历法应体现天道运行规律(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
二、历法特征与计算方法
该历法采用81分法划分昼夜时长,确定朔望月为29又43/81日,回归年长度为365又385/1539日。其创新点在于将《易经·系辞》的“大衍之数”与黄钟律吕数理结合,构建了“太极上元”积年计算体系,即以23639040年作为日月五星的运行周期起点(来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秦汉历法研究》)。
三、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
作为我国首部完整记载历法推算原理的著作,《三统历谱》开创了历法附载《世经》考史的先例。班固在《汉书·律历志》中完整收录该历法,使其成为研究汉代天文历法思想的核心文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数据库)。
四、对后世的影响
该历法提出的“岁星超辰”法(144年误差1辰)启发了后世岁差研究,其“统术”“纪术”“岁术”三分体系为《四分历》《乾象历》提供了数学模型基础。清代学者钱大昕在《三统术衍》中评价其“虽疏密不同,而立法之原则一也”(来源:《四库全书》子部天文算法类)。
三统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法体系,其核心解释如下:
定义与历史地位
三统历是西汉末年刘歆在《太初历》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历法。作为中国史志上第一部记载完备的历法,它被收录于《汉书·律历志》,标志着古代历法体系的系统化。
制定背景
实施与废止
该历法自公元前7年(西汉绥和二年)开始使用,至公元85年(东汉元和二年)被《四分历》取代,共行用92年。
历史影响
三统历首次系统整合历法理论与实际观测数据,其“三正循环”理论对后世政治哲学和历法修订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历代王朝论证政权合法性的参考范式。
注:更详细的技术细节可参考《汉书·律历志》原始文献或天文史研究专著。
鼇抃财昏辰旆蹙绳呆呆挣挣打饥荒堕弱耳软法驾菲薄钩察骨化风成黑白片儿驩叫铧觜践约姣服曒然急不可耐击电奔星接力棒晶亮金素臼杵久续枯骨朽脊枯堑牢良老舍良辅鬣狗溜烟履业没好气猛犸目别汇分孽嬖女夷抛售牵合傅会怯慑晴虹嶔崖奇思凄恸骑置驱盗驱衆容冶生孝兽炎顺子鼠樝私憾私生子唐巾同级县分显爵献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