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糙的幹糧。
“粝糒”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粝”和“糒”兩個單字組成,均與古代糧食相關:
粝(lì)
指粗糙的米或未精加工的糧食,如《韓非子》中“粝粢之食”即形容粗劣的飯食。常用來比喻簡樸的生活,如“粗衣粝食”。
糒(bèi)
指幹糧,特指古代便于攜帶的幹飯,如《史記》提到軍隊“持糒醪”行軍。現代已較少使用。
組合義
“粝糒”整體指代粗糙的幹糧,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形容生活清苦或物資匮乏的狀态。例如:“昔賢常以粝糒果腹,潛心治學。”(古人常以粗糧充饑,專心研究學問。)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粝糒(lì bèi)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粗糙、簡樸的飯食。它指的是未經加工或糙磨的谷類食物,與精制糧食相對。粝糒形容的是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
粝糒的部首是米(米旁)。
粝的筆畫數為10畫,糒的筆畫數為15畫。
粝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飲食文化。在古代,糧食加工技術還不發達,人們常常采用糙磨的方式處理谷物,因此粝糒成為了主要的食物形式之一。
粝糒的繁體字為糲糒。
在古代,粝糒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其中,粝字的古代寫法為粴,而糒字的古代寫法為糐。
1. 雖然生活簡樸,但他們每餐都吃得飽飽的粝糒。
2. 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仍然保持了對于粝糒的珍惜。
粝糒并不常用于組詞,它更多地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出現。
樸素、簡樸、淳樸
精制、美食、華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