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粝糒的意思、粝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粝糒的解釋

粗糙的幹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粝糒(lì bèi)是漢語複合詞,由“粝”與“糒”兩個單字組成,特指古代粗制的幹糧。《漢語大詞典》将“粝”釋為“糙米”,《說文解字》注“糒”為“幹飯”,二字組合後多用于描述行軍、災荒時期的簡易食物。該詞最早見于《史記·李将軍列傳》“大将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的記載,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對此注釋稱:“粝糒猶今之幹飯,以醪醴和之。”

在文獻應用中,“粝糒”常與“藜藿”并稱,如《漢書·司馬遷傳》載“粝糒之食,藜藿之羹”,生動展現了古代貧困階層的飲食狀況。宋代《太平禦覽》引《東觀漢記》記載光武帝劉秀行軍時“食粝糒,解鞍休馬”,印證其作為軍糧的實用價值。

從構詞法分析,“粝”屬形聲字,米部表意、厲省聲表音,其甲骨文形态顯示谷物脫殼未精的狀态;“糒”為會意字,從米從備,取“備急之糧”的造字本義。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糒者幹煎之米”,與現代壓縮幹糧存在工藝傳承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粝糒”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粝”和“糒”兩個單字組成,均與古代糧食相關:

  1. 粝(lì)
    指粗糙的米或未精加工的糧食,如《韓非子》中“粝粢之食”即形容粗劣的飯食。常用來比喻簡樸的生活,如“粗衣粝食”。

  2. 糒(bèi)
    指幹糧,特指古代便于攜帶的幹飯,如《史記》提到軍隊“持糒醪”行軍。現代已較少使用。

組合義
“粝糒”整體指代粗糙的幹糧,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形容生活清苦或物資匮乏的狀态。例如:“昔賢常以粝糒果腹,潛心治學。”(古人常以粗糧充饑,專心研究學問。)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備悉裁人猖肆襯褡斥臣弛罟床闆處畫大予凋瘠抵達東飄西徙獨醉封境富羨敢當高愁高人逸士購贖诖亂過橋巾邗水九霞裾九玄寄心涓人攦秀鸾枳歎麥蛾妙訣眇微秘籙奈何木平當品體秦宮塊礫清籞邱垅簛簛殺略上房山罍煞時間聲呐深衣勢況束急素軒天相同塵合汙鈯斧頑劣皖山聞孫文證五雲城象隊先赀笑哄骁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