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用的庫藏。《新唐書·藩鎮傳·劉悟》:“﹝ 劉悟 ﹞下令曰:‘入 鄆 ,人賞錢十萬,聽復私怨,財蓄恣取之,唯完軍帑,違者斬。’”《資治通鑒·唐懿宗鹹通九年》:“戍 桂州 者已六年,屢求代還, 戡 言於 彥曾 ,以軍帑空虛,發兵所費頗多,請更留戍卒一年; 彥曾 從之。”
“軍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軍帑(拼音:jūn tǎng)指軍用的庫藏,即軍隊中儲存物資、錢財的專用倉庫。該詞屬于古代軍事術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現代軍事術語中更常用“軍需庫”“軍備倉庫”等表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事制度或詞彙演變,可參考《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料。
《軍帑》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軍隊用來支付軍饷(工資、津貼等)的公款。
《軍帑》的拆分部首是冖(mì)和巾(jīn),總共有6個筆畫。
《軍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軍隊的工資津貼是以實物像米糧、衣物等的形式發放,這些實物都由軍帑來儲存和管理。
《軍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軍帑」。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繁複的部首和筆畫往往更為詳細,所以《軍帑》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
1. 軍帑需經過嚴格審查和審計,确保軍隊使用公款透明合規。
2. 大臣們商議決定對軍帑進行清點和重新分配。
軍用、軍饷、帑戶
軍資、軍款、軍饷
民帑、民用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