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三鑑 ”。
三鏡
“三鏡”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重要典故,特指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治國自省理念。據《舊唐書·魏徵傳》記載,唐太宗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該典故後被提煉為“三鏡”,分别對應三種自省與借鑒的維度:
銅鏡(物質之鏡)
字面指銅制鏡子,用于整理儀容儀表,象征通過外在工具修正自身不足。
史鏡(曆史之鏡)
以曆史為參照,分析朝代興衰規律,強調從曆史經驗中汲取治國智慧(來源:《舊唐書》)。
人鏡(人際之鏡)
指通過他人反饋認知自身得失。唐太宗以谏臣魏徵為“人鏡”,體現虛心納谏的治國态度(來源:《資治通鑒·唐紀》)。
文化内涵與引用
“三鏡”思想被後世視為領導者修身治國的重要準則,常見于儒家經典與史學著作。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述:“三鏡之說,實為帝王南面之術。”(來源:《資治通鑒》)。現代語境中,“三鏡”也被引申為個人成長與組織管理的普適方法論,強調反思、借鑒與開放包容的态度。
(注:本文古籍引用來源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舊唐書》《資治通鑒》相關章節。)
“三鏡”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源自《資治通鑒·唐紀》,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徵去世後感歎:
此典故體現了古代君主自我省察的治國理念,後演變為成語,比喻通過多角度映照真實本性。
指三種微創内窺鏡技術聯合使用:
在文學作品中偶見引申,如網絡小說《逆央三鏡》将“未央路”隱喻為考驗心性的修行之路,但此非主流用法。
包匦藊豆詞職竄匿電壓放大器豆棚多視角販兒芬香附廛浮音管道系統孤迸河汊昏鄙加害降溫棘叢姐姐極值枯傷連辟公府不就廉退靈運屐流浪緑字蠻珍海錯慕古薄今内平内族逆失盼刀鵬噣噴水池評級皮絲千乘潛玩青玄拳法乳鵲設警適值刷選稅駕說空束湍寺壁四鎮素将太學桃李月廷見頭影望火樓為臣衛道士仙人杖消流新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