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緘其口的意思、三緘其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緘其口的解釋

[speak with caution;absolute refusal to talk with one's mouth sealed more than once] 形容說話極其謹慎、不輕易開口

詳細解釋

封口三重。緘,封。 漢 劉向 《說苑·敬慎》:“ 孔子 之 周 ,觀於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後因指言語謹慎,少說或不說話。 蘇曼殊 《與某公書》:“ 區子 固非離經叛道之人,然此時男子多變為婦人,衲隻好三緘其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緘其口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成語,形容人說話謹慎或保持沉默,避免輕易發表意見。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面釋義

    “三緘”指用三層封條封閉,“其口”指嘴巴。字面意為多次封住口舌,比喻言語謹慎,不輕易開口。

  2. 典故出處

    成語源自漢代劉向《說苑·敬慎》:孔子在周朝太廟見一金人“三緘其口”,背後銘文告誡“慎言”之道,強調言多必失的哲理。

  3. 引申意義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描述因顧慮而保持沉默的狀态。例如涉及敏感話題時,當事人可能“三緘其口”以規避風險。

  4. 用法示例

    常見于書面表達,如:“面對媒體追問,他始終三緘其口。”體現對謹慎态度的客觀描述,不含褒貶色彩。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本文來源标注為權威典籍名稱,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三緘其口”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漢代劉向《說苑·敬慎》,記載孔子在周朝太廟看到一尊金人像,嘴上貼有三道封條,背後刻有警示:“古之慎言人也,無多言,多言多敗。”
另一說源自《太公金匮》,提到黃帝以“三緘其口”強調慎言的重要性。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與反義詞


文化背景

古人認為“禍從口出”,主張“慎言”以避災禍。成語通過“三緘其口”的誇張形象,反映了傳統儒家文化中對謹言慎行的推崇。


如需更詳細典故解析或例句,可參考《說苑·敬慎》或相關成語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礙難從命巴不得白露比俦不絕如帶不調貼參陳乘城吃化俦伍廚具賜慰髵髵髶髦迩時沸反連天高聳呵诘紅蓮花廳嘉什籍口金玦金錢花錦繡江山矜赈祭祀梁闇淩衊硫化物螺呗驢鞍瞞神吓鬼眉譜沕沕冥彊末路之難末歲匿名女垣培植嘌呤簽名鬐發賽銀湯湯沙湧盛指設身天贶童叟文津閣無德物外司馬響度閑口説閑話遐燭悉達諧給諧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