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eak with caution;absolute refusal to talk with one's mouth sealed more than once] 形容說話極其謹慎、不輕易開口
封口三重。緘,封。 漢 劉向 《說苑·敬慎》:“ 孔子 之 周 ,觀於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後因指言語謹慎,少說或不說話。 蘇曼殊 《與某公書》:“ 區子 固非離經叛道之人,然此時男子多變為婦人,衲隻好三緘其口。”
“三緘其口”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最早見于漢代劉向《說苑·敬慎》,記載孔子在周朝太廟看到一尊金人像,嘴上貼有三道封條,背後刻有警示:“古之慎言人也,無多言,多言多敗。”
另一說源自《太公金匮》,提到黃帝以“三緘其口”強調慎言的重要性。
古人認為“禍從口出”,主張“慎言”以避災禍。成語通過“三緘其口”的誇張形象,反映了傳統儒家文化中對謹言慎行的推崇。
如需更詳細典故解析或例句,可參考《說苑·敬慎》或相關成語詞典(來源:、)。
《三緘其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保持沉默,不說話。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三(三點水)+ 纟(纟字旁)+ 口,筆畫總計為11畫。
《三緘其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位名叫蘇秦的戰國時期的政治家。他在為國家談判時,遇到了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選擇了保持沉默,不發一言。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對方主動妥協,最終蘇秦成功地解決了問題。這個故事得到了後人的傳承,并演變為了成語《三緘其口》。
在繁體字中,「三緘其口」的寫法為「三緘其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将「三緘其口」的寫法為「㡬緘其口」。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知道這件事的内情,但他選擇了三緘其口。
「三緘其口」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緘口不言:指保持沉默,不說話。
2. 緘默:指保持沉默,不發聲。
3. 緘默寡言:形容說話很少,沉默寡言。
與「三緘其口」意思相反的詞語是「滔滔不絕」,意思是指說話多且連續,沒有停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