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三澣 ”。
“三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理解:
唐代官吏休沐制度
源于唐代“十日一休沐”的規定,官吏每十天休息沐浴一次,因此将一個月分為上浣、中浣、下浣,分别對應上旬、中旬、下旬。
例如《新唐書》記載,唐文宗曾舉袖稱“此三浣矣”,以衣袍洗過三次彰顯節儉。
旬的别稱
後演變為對月份的常規劃分,如白居易詩句“公假月三旬”即用“三浣”指代整月。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三浣”已不常用,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時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指向(時間或動作)。
《三浣》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洗滌衣物的過程。
《三浣》的部首是“水”(氵)和“攵”(立耳),共有8個筆畫。
《三浣》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桃夭》中:“洗纨挽箜篌,公子衣裳衢。”
在繁體字中,“浣”字是以“氵”(水的象形)和“丸”(圓)組成的。
古代漢字《三浣》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三浣
1. 我每天都會抽出一些時間來進行精細的三浣。
2. 這個洗衣機能夠替代手工三浣,減輕了家庭主婦的負擔。
1. 浣染:指用顔料在布上進行繪畫
2. 洗浣:指洗衣服
3. 浣紗:指紡紗過程中的洗滌
1. 清洗
2. 洗滌
3. 潔淨
1. 髒
2. 污濁
3. 難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