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舉行某些典禮時吃所舉的肺和脊背肉等。《儀禮·士昏禮》:“皆祭舉、食舉也。” 賈公彥 疏:“舉,謂舉肺,以其舉以祭以食,故名肺為舉。”《儀禮·特牲饋食禮》:“舉肺、脊以授屍,屍受振嚌之,左執之。乃食,食舉。” 賈公彥 疏:“雲食舉,謂骨體正脊從俎舉鄉日,因名體為舉。”
(2).古代帝王進餐或舉行宴會時所奏的樂典。 晉 司馬懿 《食舉東西廂歌》之七:“唯敬朝饗,爰奏食舉。”《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一》 宋 郭茂倩 題解:“《王制》曰:‘天子食,舉以樂。’《大司樂》:‘王大食,三宥(侑),皆令奏鐘鼓。’…… 漢 有殿中禦飯食舉七曲,太樂食舉十三曲, 魏 有雅樂四曲,皆取 周 詩《鹿鳴》。”
“食舉”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曆史語境和用法有所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祭祀或典禮中的飲食儀式
指古代舉行特定典禮時,食用象征性的祭品(如肺、脊背肉等)。例如《儀禮》記載,在婚禮或祭祀中,參與者需“祭舉、食舉”,即通過舉肺、食脊等動作完成儀式流程。這一行為具有宗教和禮儀意義,強調對祖先或神靈的敬重。
帝王宴會時的樂曲
古代帝王進餐或宴請群臣時,會演奏專門的樂曲,稱為“食舉樂”。如晉代司馬懿曾作《食舉東西廂歌》,漢代亦有“食舉七曲”等記載。這類樂曲多用于彰顯皇家威儀,烘托宴會氛圍。
“食舉”也被引申為成語,比喻言行輕率、未經慎重考慮,源自舉箸(筷子)動作的不恰當(如過高或過低)。例如,形容某人草率決策時可用“食舉之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儀禮·士昏禮》或《樂府詩集》相關章節。
《食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食物來祭奠祖先,供奉神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食舉是一種重要的儀式,用來表達敬意和尊重祖先。
《食舉》由部首食和部首舉組成。
部首食,讀音是“shí”,表示與食物相關的意思。
部首舉,讀音是“jǔ”,表示舉起、舉行的意思。
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10畫和6畫。
《食舉》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它起源于古代祭祀儀式,人們為了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用食物進行祭祀,以示對祖先的供養和懷念。
繁體字《食舉》中的舉是食舉的繁體寫法。繁體字在古代使用較多,現今在一些地區和場合仍有一定的應用。
在古代,漢字寫法發生了很多變化。根據史書記載,漢代時,食舉的寫法為“食舉”,直到後來才演變成現在的“食舉”。
1. 為了表達兒女對親人的敬意,他們舉行了一場莊重的食舉儀式。
2. 每年清明節,我們都會去掃墓舉行食舉,緬懷我們的祖先。
1. 食物:指人類用來吃、喝、供養自己身體所需要的各種物質。
2. 舉辦:指組織或安排會議、活動、儀式等。
3. 供奉:指給予神靈、祖先、聖人等一定禮儀的禮物或祭品。
1. 祭拜:指對神靈、祖先等表示敬意和崇拜。
2. 膜拜:表示極度敬佩、仰慕,以至于像向神明般求索救援力量。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