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礼的意思、三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礼的解释

(1).古祭天、地、宗庙之礼。《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孔 传:“三礼,天、地、人之礼。”《隋书·礼仪志序》:“ 唐 虞 之世,祭天之属为天礼,祭地之属为地礼,祭宗庙之属为人礼。”

(2).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后汉书·儒林传下·董钧》:“中兴, 郑众 传《周官经》,后 马融 作《周官传》,授 郑玄 , 玄 作《周官注》。 玄 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 郑氏 学。 玄 又注 小戴 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唐 韩愈 《送陈密序》:“今将易其业而《三礼》是习,愿先生之张之也。” 清 方文 《赠顾匠先兄弟》诗:“束髮受《三礼》,文辞何瑰奇!”

(3).指丧礼、葬礼、祭礼。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三礼》:“ 杨太史 用宾 《致知小语》云:《周礼》、《仪礼》、《大戴礼》,曰《三礼》;丧礼、葬礼、祭礼,亦曰三礼;天神、人鬼、地祇,亦曰三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礼”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三部专门论述礼仪制度的典籍:《周礼》、《仪礼》和《礼记》。它们系统地记载和阐释了先秦至汉代的礼制、礼仪规范、社会伦理及政治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文献,合称为“三礼”。

  1. 《周礼》

    • 释义: 原名《周官》,相传为周公旦所著(实为战国时期编纂)。它是一部以官制体系为核心的政典,通过设想的六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架构,详细规划了理想的国家政治制度、官僚组织、职掌分工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礼仪、法律、经济、教育等制度。其核心在于“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国家治理蓝图。
    • 内容侧重: 国家制度、官职体系、政治理想。
    • 来源参考: 汉典网对《周礼》的条目解释及内容概述 (汉典 - 《周礼》)。
  2. 《仪礼》

    • 释义: 又称《礼经》或《士礼》,是“三礼”中成书最早、最直接记录具体礼仪程序的典籍。它详细记载了古代贵族(主要是士阶层)在各种人生礼仪(如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和社会活动(如相见礼、乡饮酒礼、射礼、朝聘礼)中必须遵循的严格仪式、行为规范、服饰、器物、进退揖让的细节。其特点是程序化、规范化,是实践层面的礼仪操作手册。
    • 内容侧重: 具体礼仪程序、行为规范、实践操作。
    • 来源参考: 国学大师网对《仪礼》的简介及篇目内容 (国学大师 - 《仪礼》)。
  3. 《礼记》

    • 释义: 又称《小戴礼记》,主要是对《仪礼》的解说、补充和理论阐发。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西汉学者戴圣编订的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论述“礼”的文章选集。《礼记》不仅解释具体礼仪的意义和内涵,更深入探讨了礼的哲学基础、社会功能、伦理价值、教育意义以及与政治、天道、人情的关系。其中包含许多重要的哲学和政治篇章(如《大学》、《中庸》、《礼运》等),思想性、理论性极强。
    • 内容侧重: 礼的理论阐释、伦理道德、社会政治思想、教育观念。
    • 来源参考: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对《礼记》的收录及内容展示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礼记》)。

“三礼”的整体意义与文化价值:

“三礼”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南:

因此,“三礼”不仅是古代礼学的专称和经典名称,更象征着中华文明中关于秩序、和谐、伦理与教化的核心精神遗产。

网络扩展解释

“三礼”是古代中国礼制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儒家经典典籍(核心含义)

“三礼”通常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记录先秦礼制的权威文献:

  1. 《周礼》
    原名《周官》,记载周代政治制度与官职体系,涵盖国家治理、经济、法律等制度设计,被后世视为理想化的典章制度蓝本。
  2. 《仪礼》
    又称《礼经》,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记录士人阶层的具体礼仪规范,如士冠礼、士婚礼、丧礼等,详细规定行为流程与器物使用。
  3. 《礼记》
    汉代编纂,是对《仪礼》的补充和理论阐释,包含《曲礼》《檀弓》《礼运》等篇,系统论述礼的哲学意义与社会功能。

二、礼治思想与社会功能

“三礼”不仅是礼仪记录,更体现了儒家以“礼”构建社会秩序的核心思想:

三、其他含义

  1. 祭祀之礼:上古时期指祭天、地、宗庙的三种祭祀礼仪(《尚书·舜典》记载)。
  2. 丧葬之礼:部分语境中指丧礼、葬礼、祭礼三种与死亡相关的仪式。

历史影响

“三礼”自汉代被确立为经典后,成为历代制礼的典范。唐代《开元礼》、宋代《政和五礼新仪》、清代《大清通礼》等官修礼典,均以“三礼”为理论依据。私家家礼如《朱子家礼》也受其直接影响。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礼仪内容或思想解读,可参考《经典常谈》等权威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年谐老败却包苴倍儿北音伯姬引操略长出气冲涤窜徙翠幄碓房度量繁绣岗警告祢高亚还周黑种和盘托出后臀狐鸣篝火胡支对焦脣乾舌鲛宫进蹈谨忠就此鸠集凤池倦懒俊桀口淡嬾架老师累七两报一刊连署陵阴临危不挠卵床马轭柰何木庆福情想倾仄锐气润色声响沈机时移俗易书首送迎苏门四子恬美填写头脸伟识温敏武松淆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