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礼的意思、三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礼的解释

(1).古祭天、地、宗庙之礼。《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孔 传:“三礼,天、地、人之礼。”《隋书·礼仪志序》:“ 唐 虞 之世,祭天之属为天礼,祭地之属为地礼,祭宗庙之属为人礼。”

(2).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后汉书·儒林传下·董钧》:“中兴, 郑众 传《周官经》,后 马融 作《周官传》,授 郑玄 , 玄 作《周官注》。 玄 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 郑氏 学。 玄 又注 小戴 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唐 韩愈 《送陈密序》:“今将易其业而《三礼》是习,愿先生之张之也。” 清 方文 《赠顾匠先兄弟》诗:“束髮受《三礼》,文辞何瑰奇!”

(3).指丧礼、葬礼、祭礼。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三礼》:“ 杨太史 用宾 《致知小语》云:《周礼》、《仪礼》、《大戴礼》,曰《三礼》;丧礼、葬礼、祭礼,亦曰三礼;天神、人鬼、地祇,亦曰三礼。”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礼”是古代中国礼制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儒家经典典籍(核心含义)

“三礼”通常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记录先秦礼制的权威文献:

  1. 《周礼》
    原名《周官》,记载周代政治制度与官职体系,涵盖国家治理、经济、法律等制度设计,被后世视为理想化的典章制度蓝本。
  2. 《仪礼》
    又称《礼经》,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记录士人阶层的具体礼仪规范,如士冠礼、士婚礼、丧礼等,详细规定行为流程与器物使用。
  3. 《礼记》
    汉代编纂,是对《仪礼》的补充和理论阐释,包含《曲礼》《檀弓》《礼运》等篇,系统论述礼的哲学意义与社会功能。

二、礼治思想与社会功能

“三礼”不仅是礼仪记录,更体现了儒家以“礼”构建社会秩序的核心思想:

三、其他含义

  1. 祭祀之礼:上古时期指祭天、地、宗庙的三种祭祀礼仪(《尚书·舜典》记载)。
  2. 丧葬之礼:部分语境中指丧礼、葬礼、祭礼三种与死亡相关的仪式。

历史影响

“三礼”自汉代被确立为经典后,成为历代制礼的典范。唐代《开元礼》、宋代《政和五礼新仪》、清代《大清通礼》等官修礼典,均以“三礼”为理论依据。私家家礼如《朱子家礼》也受其直接影响。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礼仪内容或思想解读,可参考《经典常谈》等权威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礼》的意思

《三礼》指的是传统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三种重要礼仪,包括《仪礼》、《周礼》和《礼记》。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经典文化遗产,对于推动社会秩序、提升人们思想道德具有重要作用。

拆分部首和笔画

拆分《三礼》的部首是“礻”。根据现行汉字的部首划分,可以将“三礼”拆分为“三”和“礻”,其中“三”表示数量,是数字三的意思;“礻”则是部首,代表了跟宗教、宗族、仪式、敬拜等相关的意义。

《三礼》总共有9画,其中“三”是3画,“礻”是6画。

来源和繁体

《三礼》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编纂和整理过程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就对传统礼仪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并形成了各种文献。其中,《仪礼》记载了官方仪式的规范,指导了官员和民众的行为表述,是封建礼制的基本蓝本。《周礼》记录了周朝时期官方仪式和政府组织的规范,对于恢复封建礼制、巩固统治具有重要意义。《礼记》则是对礼制的解释和理论化的总结,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礼”一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均为「三禮」。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法中,《三礼》可以写作「參禮」。其中,“參”与“三”的字义相同,表示数量上的“三”。而“禮”则是表示礼仪、敬意的字。

例句

1. 学习《三礼》,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礼貌和道德观念。

2. 三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他参加了三礼仪式,向长辈表达了对他们的尊敬和敬意。

组词

尊梁礼、敬拜礼、行礼、仪式、宗教礼

近义词

礼仪、典礼、仪式

反义词

不合礼仪、不礼貌、失礼

别人正在浏览...

白云司遍缉卜日长路橙黄车辖车仗俶献待遇淡书名倒挂金钟吊影地球椭球地铁对簿公堂耳目一新法执俸料勾面勾取卦名诗佹侘悍鸷横屋候长黄履滑腻腻会悟互利激赏库揪扯倦极举觞巨衍空速来文揽跋牢甲利兵尥蹶子里椁没大没小面面相覩密密匝匝闹闹穰穰怒视品命侨躆青墩弱脉探春提镇拖债违信背约五彪栙双下年宪令鲜润润崄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