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树的第二层皮。白色。为造皮纸的上等原料。
“桑穰”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桑穰指桑树的第二层皮(即除去外层粗糙表皮后的内层韧皮部分),颜色呈白色,是古代造皮纸的重要原料。这种材质因其纤维细腻、质地坚韧,被广泛用于制作高品质的纸张。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到,桑穰与楮树皮、芙蓉膜等材料混合可制成“皮纸”,而浙江永嘉地区的“蠲糨纸”也以桑穰为原料。这类纸张质地优良,常用于书写或官方文书。
“桑穰”一词主要与古代造纸工艺相关,强调其作为优质原料的实用价值,同时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需进一步了解造纸技术细节,可参考《天工开物》等文献。
桑穰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含义是指在古代对稻谷的收获、割取等活动。
桑穰的拆分部首是木,并且它的总笔画数为10。
桑穰的源自是《尔雅·释衣》。而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与简体字一样,没有区别。
在古代,桑穰的汉字写法是有所不同的。它的古字形为「桒穣」,其中「穣」用来表示稻谷的意思。
1. 秋天是桑穰的季节,人们忙碌地收割着稻谷。
2. 农民们汗流浃背地进行桑穰工作。
与桑穰相关的词语有:桑稻、高穰、丰穰等。
与桑穰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稻谷、禾谷、水稻等。
桑穰的反义词没有具体的词语对应,可以根据反义关系使用相反的词语进行描述,如:不收割、不种植、无收获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