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士的意思、三大士的详细解释
三大士的解释
佛教称西方极乐世界 观音菩萨 、 文殊菩萨 、 普贤菩萨 为三大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京师敕建寺》:“其后垒石为三山,以奉西方三大士,盖像 普陀 、 清凉 、 峨眉 ,凡佔地四顷有奇。”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大士的解释 .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 尹知章 注:“大士不矜,谦以接物。”《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来,区区汝何攻? 赐 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
专业解析
三大士,在汉语佛教语境中特指大乘佛教中三位地位崇高、愿力宏深、影响力巨大的菩萨,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这三位菩萨分别代表着大乘佛法的核心精神:智慧、行愿与慈悲。
-
文殊菩萨 (Mañjuśrī Bodhisattva)
- 象征意义: 象征“大智”。文殊菩萨以智慧第一著称,手持宝剑(喻斩断烦恼)和经卷(喻般若智慧),常骑青狮(喻智慧威猛),代表佛陀的究竟智慧,能断除一切愚痴,通达诸法实相。他是过去七佛之师,引导众生开发本具的智慧。
- 道场圣地: 中国山西省五台山被尊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 经典依据: 其智慧德能在诸多大乘经典中被强调,如《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等。、《维摩诘经》 等大乘经典均载其事迹与智慧德能。
-
普贤菩萨 (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 象征意义: 象征“大行”。普贤菩萨以行愿广大、实践精神著称,常骑六牙白象(喻愿行广大、功德圆满),代表佛陀的理德、行德。他发十大愿王,强调将智慧落实于行动,以无尽的悲愿行持利益一切众生,是实践菩萨道的典范。
- 道场圣地: 中国四川省峨眉山被尊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 经典依据: 其十大行愿详述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是大乘菩萨行愿的至高总结。 是其核心经典,详述其广大行愿。
-
观世音菩萨 (Avalokiteśvara Bodhisattva)
- 象征意义: 象征“大悲”。观世音菩萨以慈悲著称,闻声救苦,寻声救度,有求必应。常手持净瓶杨柳(喻遍洒甘露,救度众生),代表佛陀的悲德。其慈悲普及一切众生,不分贵贱贤愚,在苦难中给予无畏施救,是最为民间熟知和信仰的菩萨。
- 道场圣地: 中国浙江省普陀山被尊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 经典依据: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专门赞颂其慈悲救度之德。净土宗经典如《无量寿经》也记载其协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净土。 是其慈悲救度精神的核心体现。
“三大士”组合的意义:
“三大士”的组合并非源于某部单一经典的具体并列,而是在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尊称,体现了中国佛教徒对这三尊菩萨特殊地位和功德的共同推崇。他们分别代表了学佛修行的三大根本要素:
- 文殊的大智: 是修行解脱的根本,没有智慧则易堕入邪见或盲修瞎练。
- 普贤的大行: 是将智慧付诸实践的具体行动,没有行持则智慧落空。
- 观音的大悲: 是修行和度众的出发点与归宿,没有慈悲则易堕入自了或冷漠。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悲智双运、福慧双修的圆满菩萨精神。供奉“三大士”的殿堂或造像组合在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中颇为常见。
参考资料依据:
- 释义核心依据佛教经典,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等。
- 佛教辞典释义参考:如《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对“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及“三大士”词条的解释。
-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作为菩萨道场的传统共识。
网络扩展解释
“三大士”是佛教术语,指三位重要的菩萨,其详细解释如下:
1. 定义与组成
“三大士”特指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位佛教菩萨。
- 词源:“大士”源自梵文“Mɑhsɑāttvɑ”(摩诃萨),意为“伟大的人”,是对菩萨的通称。宋徽宗时期曾将菩萨改称“大士”。
- 地位:三者被视为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菩萨,合称体现了智慧、实践与慈悲的圆满结合。
2. 象征意义与职责
- 文殊菩萨:象征智慧,为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手持宝剑,坐骑青狮,代表智慧能破除妄念。
- 普贤菩萨:象征实践,为释迦牟尼佛右胁侍,骑六牙白象,寓意实践精神的勇猛精进。
- 观音菩萨:象征慈悲,居中供奉,以救苦救难闻名,坐骑为金犼。
3. 供奉形式
寺院中三大士通常共处一殿(称“三大士殿”),排列顺序为:
- 观音居中,文殊居左,普贤居右。
- 三位菩萨的道场分别对应中国三大名山:普陀山(观音)、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
4. 历史背景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曾下诏将佛、菩萨、僧人分别改称“金仙”“大士”“德士”,进一步确立了“大士”作为菩萨的官方称谓。
如需更完整的来源信息,可参考、5、6(如汉典、搜狗百科、佛像厂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否败鼓之皮八列北门南牙别出新裁膑脚操矛入室鲳鳊长髻车同轨蹈赴汤火打雪仗等道电骛夺席谈经辅时灌激鬼服汉礼寒砌镮饼胡髯胡越同舟家産鲛珠罽幕窘态馈路来函流贾留连不舍洛生咏律讽明哲保身木禺人鸟耍镊肆屏藏泼散愆诛日甚一日箬篓筮问诗竹説时迟,那时快殊深轸念俗称宿福颓垣废井妥宁外国货宛曼蔚起无拘无缚相托贤瞒闲时泻润谐熟心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