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赐。《汉书·儒林传·张山拊》:“退食自公,私门不开,散赐九族,田亩不益。”
“散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基本含义
“散赐”由“散”(分散)和“赐”(赏赐)组成,指将财物、恩惠等分发给多人,强调“分散赐予”的动作。例如,《汉书》中记载的“散赐九族”,即指将财物分赐给家族成员,而非集中于某一人。
引申含义
该词常暗含“慷慨无私”的意味。如提到,用于描述富人向穷人施舍财物,或上位者广施恩惠的行为,体现大度与公平。
历史文献
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张山拊》:“退食自公,私门不开,散赐九族,田亩不益。”此处通过分赐九族而不增私产,突显人物的清廉公正。
使用场景
适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如历史记载、文学作品中描述赏赐行为,或现代比喻性表达(如“散赐爱心”)。
“散赐”的核心是“分而予之”,既包含物质层面的分发,也体现精神层面的恩惠共享。其历史用例和现代延伸均强调分配过程的广泛性与平等性。
《散赐》是一个常用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大量分发、分赠的行为。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词语。
《散赐》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犬部),表示与犬有关,右边是“贝”(贝部),表示与贝壳或财富有关。总共有12个笔画。
《散赐》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东门之枌》篇中。在古代,国君或贵族常常会将财富、土地等分赠给百姓或宾客,以示慷慨和善心。
《散赐》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散賜」。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散赐》一词在秦朝的时候写作「散恵」,在唐朝的时候写作「散惠」。这些变化主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字的演变所产生的。
1. 国王派人将粮食和衣物散赐给贫困的百姓。
2. 老板特别慷慨,每年都会散赐大量的奖金给员工。
散赏(分发奖赏)、散发(发放)、散布(广泛分布)、散失(分散丢失)
分发、派发、颁发
收集、聚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