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young man is worthy to be taught] 喻指年輕人有培養前途
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史記·留侯世家》
指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史記·留侯世家》:“ 良 嘗閒從容步遊 下邳 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 良 所,直堕其履圯下,顧謂 良 曰:‘孺子,下取履!’ 良 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 良 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 珠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唐 劉禹錫 《澈上人文集紀》:“初,上人在 吳興 居 何山 ,與 晝公 為侶,時予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
“孺子可教”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年輕時在橋上遇黃石公,老人故意将鞋丢到橋下,張良多次恭敬撿鞋并為其穿上。黃石公見其忍耐與謙遜,感歎“孺子可教矣”,後傳授《太公兵法》助其成才。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教育、鼓勵後輩成長的理念,強調謙遜與堅持是成才的關鍵。
《孺子可教》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有教育潛力的孩子可以被教育。這個成語中的“孺子”指的是年幼的兒童,可以理解為有望成為有用之才的孩子。
《孺子可教》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子”,筆畫為“17”。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為政篇》中的一段話:“子曰:‘孺子可教也,弗告諸之将也。’”意思是孩子們是有潛力可以被教育的,隻是我們不一定能夠看出他們未來的發展。
繁體字的寫法為「孺子可教」。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保持相同。
他雖然年幼,但是展現出了很高的學習能力,可見他是《孺子可教》。
- 孺子:年幼的孩子。
- 可教:可以被教育或指導。
- 苗子可教
- 少年有為
- 花鳥無知
- 孔子:指成年人或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相對于年幼的孺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