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劉平王望等傳序》:“ 廬江 毛義 少節 ,家貧,以孝行稱。 南陽 人 張奉 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適至,以 義 守令, 義 奉檄而入,喜動顔色。 奉 者,志尚士也,心賤之,自恨來,固辭而去。及 義 母死,去官行服……後舉賢良,公車徵,遂不至。 張奉 歎曰:‘賢者固不可測。往日之喜,乃為親屈也。斯蓋所謂“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者也。’”後因以“毛子檄”為孝子不貪利祿,隻為養親而出仕之典實。 明 高啟 《送倪雅》詩:“交遊結深歡,離别生遠念。聊持 毛子 檄,暫脫 劉生 劍。”
“毛子檄”是中國古代典故詞彙,其含義與《後漢書》記載的孝子故事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孝子因家境貧寒、需奉養父母而暫時接受官職的行為,強調不貪圖功名利祿,僅為盡孝出仕。該詞出自《後漢書·劉平王望等傳序》中毛義的事迹。
典故背景
毛義家貧但以孝行聞名。某日官府征召他任縣令的文書(檄文)送達時,他因母親在世而欣然接受;母親去世後,他辭官隱居,拒絕再次出仕。友人張奉由此感歎:“往日之喜,乃為親屈也。”
延伸用法
後以“毛子檄”代指因孝心暫時屈就官職的行為,如明代高啟詩句“聊持毛子檄,暫脫劉生劍”即用此典。
更多細節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參考、4、7)。
《毛子檄》是指中國古代書法家毛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名篇之一。它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是毛羲之為了表達對北方民族族長出使南朝的熱烈歡迎之情而創作的。這篇書法作品堪稱毛羲之的代表作之一,被廣泛認為是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的珍品。
《毛子檄》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子”,其中“木”是偏旁部首,表示有關木材的事物;“子”是一個獨體字,沒有偏旁部首。《毛子檄》總共有16畫。
《毛子檄》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見于《梁書·列傳第五十九》。這個詞也有繁體字“毛子檄”,就是以繁體形式書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按照古代的漢字寫法,可以将《毛子檄》的每個字的寫法描述如下:
毛:由上到下先寫一個橫,再由右到左寫一個撇,最後由上到下再寫一個豎。
子:先橫寫一筆,再豎寫一筆,最後右上方寫一個小豎。
檄:由上到下先寫一個橫,再由左到右寫一個斜撇,接着由上到下畫一個“丿”,然後再由左到右寫一個豎,最後在上方寫一個右斜角的橫。
由于《毛子檄》是書法家毛羲之的作品,并沒有具體的語義含義,因此很難給出例句。
由于《毛子檄》是一個特定的曆史事件或作品的名稱,它并沒有常見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可指。它是一個獨特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