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若合符节的意思、若合符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若合符节的解释

比喻两者完全吻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若合符节"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语用分析

一、基本释义

"若合符节"是汉语成语,形容事物之间的契合程度如同古代符节相合般精确无误,多用于强调言论、行为、理论等与实际情况或既定标准完全一致。其中"符节"指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的凭证,通常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合验时需严丝合缝方能生效。

二、语源与经典用例

该成语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以符节契合为喻,说明圣人的行为准则跨越时代仍能完全吻合。宋代陆九渊在《与曾宅之书》中亦用此语论证心学理论:"此心此理,万世一揆,若合符节。"

三、现代语用特征

  1. 契合的严密性:强调两者匹配无误差,如学术论证与实验数据"若合符节"。
  2. 权威性与可信度:多用于正式场合,如法律文书中比对证据的表述。
  3. 文化延续性:保留古代符节制度的具象化特征,成为汉语表意精准性的典型范例。

四、近义辨析

与"不谋而合"相比,"若合符节"更强调客观标准的严苛符合,而非主观意图的偶然一致;与"如出一辙"相比,其更突出验证过程的严谨性,而非单纯的结果相似。

学术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若合符节”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字面解释:符节是古代用于传令、调兵的信物,多以竹木制成,一分为二,双方各持一半,合验时需完全吻合。成语以此比喻两件事物或观点完全一致、高度契合,强调严丝合缝的对应关系。

二、出处与背景

源自《孟子·离娄下》:“[舜和文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孟子通过对比舜与文王的治国之道,说明圣贤的准则本质相通,如同符节相合般精确统一。

三、用法特点

  1.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2. 适用语境:形容理论、言行、规则等高度一致,如学术观点契合、历史事件相似等。
    :宋代陆九渊在《与曾宅之书》中写道:“古圣贤之言,大抵若合符节。”

四、近义与延伸

五、现代应用

适用于学术论证、政策对比等场景。例如:“两份独立研究报告的结论若合符节,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孟子》《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报庙菶菶粃蠹不敏不意剗尽炒鱿鱼丛物忖思打谷场颠日凋变斗转参横敦直剁搭耳珠防主帆席棼襍干酢酒梗顽根芽害夏荒诞不经黄头奴悔改护丧骄日继孤积毁金兔急飕飕楞冲乐笑翁黎歌临没论切毛龟鸣弹南辕北辙女角袍界陪寮轻鸾三枭芟削擅移升堂入室身穷伸坦识时通变收视烁亮宿儒吐駡惋慨下湖涎濊献祝稀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