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僚的意思、外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僚的解釋

在京師以外任職的官吏。 清 尹耕雲 《緻曾國藩書》:“何況 耕雲 以久遭屏斥之身,浮沉外僚,但丐鬥升之祿以活妻子者,更何敢搖唇鼓舌以議天下事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僚"是古代官制體系中的專有名詞,指代在京城以外任職的地方官員。《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外官,地方官吏",與中央機構的"内僚"形成對應關系,體現古代中央與地方的行政層級劃分。

該詞在明代文獻中尤為常見,《明史·職官志》載:"外僚考滿,皆給由赴部核功過",指地方官員任期屆滿需赴吏部考核。其職能涵蓋地方賦稅征收、司法審理及民生管理,如《萬曆野獲編》所述"外僚主牧一方,當以安民為要"。

詞源構成方面,"外"指空間方位,與中央相對;"僚"源自古漢語"官吏"義項,二字組合産生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時期,至明清成為固定官制術語。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完全退出日常使用,僅存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權威文獻參考:

  1. 中國社會科學院《漢語大詞典》第6冊
  2. 中華書局《明史》校勘本
  3. 商務印書館《古代職官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外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與拼音
    該詞讀作wài liáo(注音:ㄨㄞˋ ㄌㄧㄠˊ),指在京師(古代都城)以外任職的官吏,與中央朝廷的官員相對。例如清代尹耕雲在《緻曾國藩書》中提到自己“浮沉外僚”,即描述長期在地方任職的狀态。

  2. 曆史背景與用法
    古代官員體系常分為“京官”和“外僚”,後者多負責地方治理或邊疆事務。這一區分體現了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層級關系。例如和4引用的文獻中,外僚被用來表達對地方官場浮沉的感慨。

  3. 其他相關解釋

    • “僚”的含義:指官吏群體,如“同僚”即同事官員。
    • 網絡釋義:部分資料将其歸類為曆史詞彙,強調其與現代公務員體系的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如清代書信原文),可參考、4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半籃腳半妝包乘制奔命便家便宜行事察眉宸曜傳柄移藉雛型此箇擣毀東邊鵝鞴娥婺法螺番樂鳳泊鸾飄父息孤伶顧照悔寤昏霾嗟惜基扃警粹汲善究盡糾拾九位劇論溘喪空谷幽蘭龍草書漫彌沵漫末食墨刑目逆而送涅白恰便似遷殂籤函岐伯殇宮砂泉沈辭瘦俏署額死胡同私窟宋畫吳冶瑣近迢峣偷兒閑距铦銳消遣品校事小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