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棄本逐末的意思、棄本逐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棄本逐末的解釋

(1).古指丢棄農桑從事工商等其他事業。《漢書·食貨志下》:“民心動搖,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舊唐書·韋湊傳》:“ 三輔 農人,趨目前之利,捨農受雇,棄本逐末。”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上:“ 吳 徐知誥 從 宋齊丘 之言,以為錢非耕桑所得,使民輸錢,是教之棄本逐末也。”

(2).亦作“ 棄本求末 ”。謂舍棄事物的根本而追求末節。《魏書·敬宗紀》:“又 元天穆 宗室末屬……不能竭其忠誠以奉家國,乃復棄本逐末,背同即異,為之謀主,成彼禍心。”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兩監》:“爾後物态澆漓,稔于世祿,以京兆為榮美,同華為利市,莫不去實務華,棄本逐末。” 清 恽敬 《答鄧鹿耕書》之二:“惟小人棄本求末,不務脩德,止求吉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棄本逐末

釋義

指舍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追求次要的、枝節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根本,隻在細枝末節上下功夫,最終導緻主次颠倒、得不償失。含貶義,強調行為方向的根本性錯誤。


詳細解析

  1. 字義拆解

    • 棄:抛棄、放棄;
    • 本:根本、本質(如農業在古代被視為立國之本);
    • 逐:追逐、追求;
    • 末:末節、非核心部分(如商業在古代常被視作“末業”)。

      四字組合後,字面意為“舍棄根本,追逐末節”。

  2. 引申義與用法

    用于批評處理問題時忽視核心矛盾,卻過度關注表面或次要因素的行為。

    例句:

    “若隻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而忽視環境保護,便是棄本逐末。”

  3. 詞源與典故

    語出《漢書·食貨志上》:“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指古代社會重商輕農導緻糧食生産荒廢的現象,後泛化為對輕重倒置行為的警示。

  4.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輕重倒置;
    • 反義詞:提綱挈領、正本清源、追本溯源。
  5. 現代應用場景

    常見于政策分析(如經濟發展與生态平衡)、企業管理(如核心技術研發與營銷投入)、教育(如素質教育與應試訓練)等領域,強調對核心矛盾的把握。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商務印書館,2012年出版。收錄“棄本逐末”詞條,釋義強調其“背離根本”的語義核心。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明确标注其貶義屬性及用法示例。

  3. 《成語源流大詞典》

    劉潔修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詳述其漢代經濟政策背景及語義演變。

  4.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對“本”“末”的原始含義及引申對比有系統闡釋。


溫馨提示: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語言學研究成果,建議讀者進一步查閱紙質或官方電子版詞典獲取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棄本逐末”是一個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原指古代社會放棄農業(本)而追逐工商業(末),如《漢書·食貨志》提到“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揭示了重商輕農的危害性。現代引申為舍棄事物的根本,隻追求細枝末節,比喻做事主次不分。

二、出處與演變

  1. 古代用法:源自《漢書·食貨志下》“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指忽視農業導緻社會問題。
  2. 現代擴展: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泛指一切“本末倒置”的行為,如《魏書·敬宗紀》用該詞批評政治決策的短視。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政策、決策或個人行為中忽視核心問題、追求表面細節的情況,如學術研究過度關注形式而忽略本質,或企業忽視産品質量而專注營銷包裝等。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書》《舊唐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師邊愁褊塉朝饷舛倚潨流簇箔典例堆紗發邁賦歸來觀者如雲軌物規軸國際電影節故識蝦蟆禅河東飯輝赫岬嶱江離假托拘學誇诮攬察攔子軍老大晌老好糧石流民闾史麥李艨沖面體模斅南亳凝霭睨然烹鶴偏斷平楚阡表牽雜前肢戚顔入身傷勢繕修舍次蛇鱗生嗔折訟率先送飯的汰減彤雲密布投奔推搪惋怆下眼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