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冠的意思、儒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冠的解释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邓生 ﹞詬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 长干 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儒冠”一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指代:指古代儒生佩戴的帽子,是儒生群体的身份标识。如《史记》记载刘邦对儒冠的轻蔑态度,反映其身份象征性而非实际地位。
  2. 借代引申:常用来代指儒生群体,如杜甫诗句"儒冠多误身"即以冠代人,表达对文人境遇的感慨。

二、文化内涵

  1. 身份与境遇的矛盾:儒冠虽象征学识,但历史上常与"误身""虚名"等词关联,体现古代文人社会地位与理想抱负的落差。
  2. 文学意象:在诗词中形成固定意象,如韩愈"犹思脱儒冠"表达弃文从武的志向,侯方域作品中则暗含对儒生迂腐的讽刺。

三、典型例证

建议需要查看更多典故出处或文学用例,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儒冠》的意思

《儒冠》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崇尚和影响力。它代表着儒家学说的盛行和威望,意味着人们对儒家价值观的尊重和推崇。

部首和笔画

《儒冠》的部首是冠(头盖骨),它位于边旁部首位置。

《儒冠》的笔画数目共有11画。

来源

《儒冠》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儒家学说的盛行时期。在这个时候,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士们有时候被人们称为“儒冠之士”,以示对他们的尊敬和崇拜。

繁体字

《儒冠》的繁体字为「儒冠」。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但是,《儒冠》这个成语的字形在古代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与现代汉字基本保持一致。

例句

他是学校里的“儒冠之才”,在学术和德行上都非常出色。

组词

儒家、冠冕堂皇、冠绝一时

近义词

儒学盛行、儒风盛世

反义词

疏于儒教、非儒者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