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善的意思、納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善的解釋

接納善言。《漢書·梅福傳》:“昔 高祖 納善若不及,從諫若轉圜,聽言不求其能,舉功不考其素。”《南史·齊豫章文獻王嶷傳》:“及至州,坦懷納善,側席思政。” 唐 陸贽 《興元論解姜公輔狀》:“求諫如不及,納善如轉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接受善言或采納好的建議、主張,常用于描述上位者或賢明之人虛心聽取有益意見的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

  1. 接受善言,采納良策

    指主動聽取并接受他人提出的正确、有益的意見或建議。如《漢語大詞典》釋為“接納善言”,強調對有價值言論的采納。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形容君主、官員虛心納谏的品德,體現決策者從善如流的胸襟。

  2. 引申為謙遜包容的态度

    除具體行為外,“納善”亦暗含謙遜包容的處世态度。《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其蘊含“以開放心态接受他人優點”之意,如《後漢書》中“虛己納善”的用法,凸顯主體主動放低姿态、求教于人的修養。

  3. 行為特征:主動性與選擇性

    “納”強調主動接納,“善”則特指符合道義或具有建設性的内容。區别于被動接受,“納善”隱含對信息價值的甄别,如《資治通鑒》載唐太宗“兼聽納善”,即體現對有益谏言的篩選與吸收。

古籍例證參考

《資治通鑒·唐紀》載:“太宗虛懷納善,每見疏奏有裨政者,必焚香盥手而讀之。”此例生動展現“納善”在政治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即統治者以莊重态度對待臣屬的合理建議。

權威來源

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及《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的經典釋義與用例,确保學術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納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納善”由“納”(接納、接受)和“善”(善良、善言)組成,核心含義為“接納善言或善良的品質”。具體可分為兩方面:

2.曆史出處與用例

3.使用場景

4.近義詞與反義詞

“納善”一詞兼具曆史厚重與現代適用性,既體現傳統文化中對“善言”的重視,也可擴展至個人修養層面。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書》《南史》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褊逼标準時間不得違誤唱和乘乾詞不逮意詞翰客搭漿倒閣大題登山運動抵玉斷度斷祿洏洏耳房蕃宣梵雲風末脯氨酸副靖幹逼耕槃官粉基輔積害踦履金虵積習難除計治開朗曠日離久暌遠涼軒煉養曆曆如繪臨決木茹沛澤偏離埤薄貧阨青連穹顯髯鼎升遐認爲榮宴軟緞試嘗適價詩壘市吏手提包雙兔碑湯盞銅牙利蔚然香霞淅箕心地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