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狙儈 ”。狡猾奸詐。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監·二中貴命相》:“﹝ 朱陞 ﹞冒認 朱相國 金庭 同宗,與其疏族稱昆季,狙獪閃爍,猶然山會胥吏伎倆也。” 清 黃景仁 《绮懷》詩:“曾作 容華 宮内侍,人間狙獪恐難勝。”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席方平》:“且飛揚其狙獪之奸,更不嫌乎鬼瘦。”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江城》:“ 樊氏 雖貧,亦非狙儈無賴者比。”
“狙狯”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學作品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拼音與釋義
拼音:jū kuài
釋義:形容狡猾奸詐,常以猴子(“狙”指猕猴)的機敏狡猾作比喻。該詞包含對人性狡詐的貶義評價,如《聊齋志異》中描述惡人“飛揚其狙狯之奸”。
二、出處與用法
三、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生僻,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仿古語境中,需注意使用場景的適配性。
《狙狯》(讀音jū kǎ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狡猾”或“狡詐”。它描述人的行為或性格具有狡猾、狡詐的特點,常用來形容那些善于用詭計欺騙他人的人。
《狙狯》的拆分部首為“犬”和“犬”,它是由兩個相同的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狙狯》源自于《康熙字典》收錄的字表中,屬于漢字中的一個用法。繁體字為「狡猾」,與簡體字的寫法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狙狯》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其基本結構和意義基本相同。
1. 他的行為狡猾、陰險,總是設法騙取别人的信任。
2. 這個商人具有狙狯的性格,常常使用一些手段來獲取自己的利益。
狡狯心機、狙狯奸詐、狙狯詭詐、狙狯多疑
狡詐、狡猾、詭詐、奸詐
正直、坦誠、天真、樸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