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戰亂不甯。 明 胡應麟 《詩薮·遺逸中》:“蓋史官所據《崇文總目》當 宋 盛時;而《通考》所據 晁 陳 二氏,丁 宋 末造,戎馬劻勷之際,疑其散佚愈衆也。”
“戎馬劻勷”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
二、出處與用法
三、易混淆詞辨析 需注意與“戎馬倥偬”(róng mǎ kǒng zǒng)區分:
四、使用建議 該成語適用于描述曆史戰亂或文學創作中的動蕩背景,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如需表達“忙碌”之意,建議使用更常見的“戎馬倥偬”。
注:部分文獻中可能存在“劻勷”與“倥偬”的混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戎馬劻勷》是一個成語,意指戰亂年間的戰馬奔馳。形容軍隊浩蕩奮勇,英勇無畏。
該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
- 戎:部首為戈,總筆畫為5畫。 - 馬:部首為馬,總筆畫為3畫。 - 劻:部首為力,總筆畫為7畫。 - 勷:部首為力,總筆畫為11畫。
《戎馬劻勷》最早出自《荀子·戰功篇》:“詩曰:‘戎馬劻勷,草木如茆。’言軍旅興起,草木皆有因應。”後來被廣泛引用,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
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每個字形可能會有不同的變體。關于《戎馬劻勷》,沒有明确的古代寫法變體。
1. 前線的戰士們奮勇向前,戎馬劻勷,沖鋒陷陣。
2. 戰場上的戰馬勁風馳騁,展現出戎馬劻勷的英勇氣概。
- 戎衣:指古代軍服,也常用來指戰争。 - 劻勷不息:形容奔馳不停,不知疲倦。
- 軍馬奔騰:形容軍隊驽馬奔跑。 - 臨危不懼:形容在危急情況下依然堅定勇敢。
- 退避三舍:形容遠離戰場,不敢正面臨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