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韋褲”。皮套褲。《後漢書·祭遵傳》:“ 遵 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身衣韋絝,布被,夫人裳不加緣,帝以是重焉。”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譏谑》:“挽車者皆衣韋袴。”
韋绔(wéi kù)是古代漢語中特指用熟牛皮制成的下裳類服飾,屬于傳統服飾文化中的特殊品類。該詞由“韋”和“绔”兩部分構成:
字義解析
“韋”本義為熟牛皮,《說文解字》載“韋,獸皮之韋,可以束枉戾相韋背”,引申為加工後的柔韌皮革(來源:《說文解字》卷五)。
“绔”通“袴”,即胫衣,為古代無裆的套褲,《釋名·釋衣服》稱“绔,跨也,兩股各跨别也”,特指覆蓋下肢的服飾部件(來源:《釋名》卷四)。
文化内涵
韋绔因其材質特性,多用于軍事或勞動場景,具有耐磨、防護功能。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古代工匠制作皮甲時,韋類材料常用于關節部位的保護,推測韋绔可能應用于類似場景(來源:《周禮注疏》)。漢代墓葬出土的皮質殘片也佐證了皮革服飾在實用領域的廣泛使用(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代服飾考》)。
文獻例證
唐代《通典·禮典》提到“韋绔”為儀衛服飾的組成部分,與“革帶”“皮弁”形成配套裝束,體現禮制與功能的結合(來源:《通典》卷六十五)。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韋之為物,韌而久”,進一步說明其材質優勢(來源:《說文解字注》)。
“韋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韋绔(拼音:wéi kù),亦作“韋褲”,指皮制的套褲。這一解釋在《後漢書·祭遵傳》等古籍中有明确記載,例如描述祭遵生活簡樸時提到“身衣韋绔,布被”,即穿着皮套褲和粗布被褥。
如今“韋绔”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讨論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後漢書》或《夢溪筆談》原文,或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專業辭書。
安禅熬清守淡裱工當司地節鼎轘發蠟範民反目飛毛腿風馳雨驟改換門闾趕缯船宮樂國家利益寒草洪武後老子花晨矯世腳心朝天激曆矜才使氣井牧揩抹饋貧之糧簾内聊以解嘲樓艦内密鳥歌萬歲樂骈肩累足樯橹潛籁起第晴飔勤拙啓祖然脂榮辱折斤鬥十七史釋種霜飇雙聲铄亮書田送究太平引天麟體覆通彙翫輕彎頭琬液嵬峨迕物項羽吟仙姿霞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