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康瓠的意思、康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康瓠的解釋

空壺,破瓦壺。多用以喻庸才。《爾雅·釋器》:“康瓠謂之甈。” 郝懿行 義疏引《說文》:“康瓠,破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斡棄 周 鼎兮寶康瓠。”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詞:“歌 秦 缶,寶康瓠,世皆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康瓠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積澱的冷僻詞彙,本義指破裂的瓦壺,出自《爾雅·釋器》"康瓠謂之甈"的記載。《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空壺、破瓦壺,多喻庸才",如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評價東漢士人"視朝廷如康瓠"即取此喻。

該詞由"康""瓠"二字複合而成:"康"通"糠",取空虛之意;"瓠"為葫蘆制成的容器,二者結合形象展現器物殘破之态。《辭源》指出其最早見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斡棄周鼎兮寶康瓠"的典故,通過對比傳國寶鼎與破瓦壺,表達對人才鑒别的深刻寓意。

在近義詞系統中,"甈"(破裂陶器)、"敝器"(破舊器具)與之構成語義關聯,而反義詞"瑚琏"(宗廟禮器)、"棟梁"則形成價值對比。現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強調該詞的修辭功能,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批判德不配位的社會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

“康瓠”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āng hù(或kāng hú),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空壺”或“破瓦壺”,引申為比喻庸才,即無實際才能的人。例如《史記》中“斡棄周鼎兮寶康瓠”,意為舍棄珍貴的周鼎卻将破壺視為寶物,暗喻人才被埋沒。

  2. 古籍出處

    • 《爾雅·釋器》記載:“康瓠謂之甈”,郝懿行在《義疏》中引用《說文解字》解釋為“破瓠”。
    • 辛棄疾《水調歌頭》中“歌秦缶,寶康瓠,世皆然”一句,以“康瓠”諷刺世人重庸才而輕賢能的現象。
  3. 用法與引申
    該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通過器物與人才的對比,表達對價值颠倒的批判。例如“康瓠”與“周鼎”的對比,強調對真正才華的忽視。

  4. 相關詞彙
    成語“屈谷巨瓠”也以“瓠”喻指無用之物,與“康瓠”含義相近。

  5. 結構解析
    “康”在古漢語中有“空虛”之意,“瓠”指葫蘆制成的容器,合稱即指破損無用的壺,進一步抽象為庸才。

“康瓠”是一個具有批判色彩的比喻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義内涵。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可參考《史記》《爾雅》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種人備嘗筆簡般若參告恻隱之心竄遶遳脆惡卧犯間煩茹符表俯躬汞柱鬼廷過差國際單位制覈問黃缁畫檐渾不比虎衛京市金人捧露盤矜汰娟好靜秀鈞眷枯木龍吟刳腔濫惡郎不郎秀不秀隸屬面論貊盤囊底驽朽片劄千室遷行青黃青史留名诎膝稍遷生死骨肉身熱施绯拖緑石室金鐀石煙稅物讨究萬刼溫八吟無庸置疑饷邊響集相仍香皂嚣人協晨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