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人我的意思、人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人我的解释

(1).他人与我。《庄子·天下》:“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关尹子·二柱》:“浑人我,同天地。”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人知脑气筋通五官百骸为一身,即当知电气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也。”

(2).借指尘世。 元 邓学可 《端正好·乐道》套曲:“人我场中枉驰骤,苦海波中早回首。”

(3).佛教语。即人我见。凡俗之人妄认自身常住不变,执着“有我”之见,佛家谓之“人我见”。《坛经》三五:“人我是 须弥 ,邪心是大海,烦恼是波浪……无人我, 须弥 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

(4).佛教语。人相和我相并称的略语。为人我四相中之二相。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人我将无同,是非空诸所。”详“ 四相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人我"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和佛学意蕴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1. "人"与"我"的并称:

    • 指代他人与自己。这里的“人”泛指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个体,“我”指自身。它强调个体间的区分和对立关系。例如,在人际关系中,常涉及如何平衡“人”(他人)与“我”(自身)的利益、感受和立场。
    • 来源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通常会将“人我”解释为“别人和自己”。
  2. 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重要含义):

    • 在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中,“人我”具有特定的哲学内涵:
      • “人我见”(或称“人我执”、“我执”): 指众生对“自我”实体存在的错误认知和执着。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独立自主的“我”(主体)存在。
      • “人相”与“我相”: “人相”指认为他人是实在的、独立于“我”之外的实体;“我相”指认为自身是实在的、独立于“他人”或“环境”之外的实体。两者都是需要破除的虚妄分别。
    • 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就是“无我”(Anātman),旨在破除对“人我”的执着,认识到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生命)都是因缘和合、刹那生灭、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实体)。
    • 来源参考: 佛学经典如《金刚经》明确提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大乘起信论》、《成唯识论》等论典对“人我执”、“法我执”有深入剖析。佛学辞典如《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等均有详细解释。
  3. 引申义:

    • 有时也引申指个人的私心、成见或利害考量。当一个人过于执着于“自我”的立场、利益或观念,而忽视或排斥“他人”时,就被认为陷入了“人我”的分别之中。
    • 来源参考: 此引申义在古籍和现代汉语中均有体现,尤其在讨论修养、处世之道时。可以参考《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相关释义和例证。

总结来说,“人我”一词:

要深入理解“人我”的佛学内涵,建议查阅《金刚经》、《维摩诘经》等原典或权威的佛学论著及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人我”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从不同维度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他人与自我
    指人际关系的互动与边界,强调个体与他者的区分。如《庄子·天下》提到“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体现对物质需求的节制。谭嗣同《仁学》则以“电气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比喻万物互联的哲学观。

二、佛教释义

  1. 人我见(世俗执着)
    佛教术语,指凡夫妄执“自我”为实有,如《坛经》批判“人我是须弥”,认为破除“我执”才能解脱烦恼。
  2. 人相与我相
    属于“四相”中的两种,指对自我与他人外相的分别心。《金刚经》强调需超越此二相,达到无分别境界。

三、引申含义

  1. 代指尘世
    元代邓学可《端正好·乐道》用“人我场中枉驰骤”暗喻世俗纷争,劝人早离苦海。

四、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人我”多用于哲学、心理学探讨人际关系,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世俗的反思。

提示:如需深入研究佛教释义,建议参考《金刚经》《坛经》等原典;文学用例可查阅《庄子》《关尹子》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边堠兵种必胜博远朝天捣乱秤停寸节黛泼打乡谈大有人在刁唆多昬髣髴犯吏绋絻副性徵附掌高识远见佝瞀国奉古器旱船闳敞闳骏嚼齿矫伐惊恨金券沮薄具数看小诳吓莱田粮重临街逻莎卢瞳蔓蔓日茂马仔蒙头转向霹雳手乾都攘肌及骨生鲜士氓摔跤子双飞庶几书目太一家陶春通政推计望子成龙湾澴微迹五常伍壮象牺香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