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鳍硬骨頂端露出的刺。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三·杜父魚》﹝集解﹞引 陳藏器 曰:“杜父魚生溪澗中,長二三寸,狀如吹沙而短,其尾歧,大頭闊口,其色黃黑有斑,脊背上有鬐刺,螫人。”
“鬐刺”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qí cì,由“鬐”(上下結構)和“刺”(左右結構)組成。其中,“鬐”指馬頸上的長毛,但在此詞中特指魚類的鳍;“刺”則指尖銳的硬物。
基本釋義
指魚鳍硬骨頂端露出的刺,常見于古代文獻對魚類的描述。例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陳藏器記載,杜父魚“脊背上有鬐刺,螫人”,說明這種刺可能具有防禦或攻擊功能。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主要用于生物學或古籍注解中,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其描述對象多為特定魚類(如杜父魚),強調魚體表面突出的硬刺結構。
補充說明: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魚類特征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本草綱目》等文獻。由于該詞專業性較強,日常交流中較少出現。
鬐刺(qí cì)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銳利、尖端的事物。這個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鬐和刺。鬐指的是動物背上的長毛,刺則指的是尖銳的物體。
鬐刺的部首為鬼,有13個筆畫。鬼部的意思是“神秘的”,常用來形容動物毛發或者觸角等的部分。
鬐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鬐刺,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鬐刺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部首和筆畫的基本結構通常是不變的。
1. 他手裡的匕首非常鋒利,就像一把鬐刺。
2. 鬐刺的外表看起來很危險,但也讓人無法抗拒它的美。
1.鬐毛:指動物背部的長毛。
2.刺人:形容言辭或行為傷害到别人的感情或利益。
3.鬼刺眼:形容過于耀眼或刺眼的光線。
1.鋒利:形容物體尖銳、銳利。
2.尖端:指物體的尖銳或高級技術的領域。
1.鈍:形容物體遲鈍或沒有尖銳的感覺。
2.遲鈍:指人反應遲緩,反應能力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