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贤臣不在位,则所行善政便会遭到废弃。语出《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孔颖达 疏:“若位无贤臣,政所以灭絶也。”后指执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参见“ 人存政举 ”。
“人亡政息”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当执政者或贤臣去世后,其推行的政治措施也随之废止。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该成语由“人亡”和“政息”两部分构成:“人亡”指掌权者死亡或离任,“政息”指政治措施被废弃。整体强调执政者个人对政策存续的决定性作用,隐含对“人治”弊端的批判。
出处与背景
成语源自《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在注释中进一步指出,若缺乏贤臣,政策便难以延续,突显古代政治对个人能力的依赖。
用法与评价
扩展理解
该成语常用于历史或政治分析中,例如清代梁启超曾以“人亡政息”批评依赖个人而非制度的治理模式。现代语境下,也借指领导层变动引发的政策不连贯问题。
总结来看,“人亡政息”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对政治生态中个人影响力与制度稳定性关系的深刻反思。
《人亡政息》是一个成语,意为人死了,政权也将会停止运转。它描述了当权者的命运与国家或政权的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
《人亡政息》的拆分部首是人和政,部首分别为“人”和“⺒”,其中“⺒”是一个独立的部首。
根据《新华字典》的统计,整个成语“人亡政息”共有12个笔画。
《人亡政息》最早见于《左传·隐公四年》:“人亡而后有政,其亡可立而待也。”在古代,政权的更迭常常伴随着统治者的离世或权力的转移。
在繁体字中,《人亡政息》的书写形式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字体形状有所异。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成语“人亡政息”没有固定的古汉字写法。不同的文献和文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书写这个成语。
他是该国的*********,他掌握着一切权力,一旦他去世,就可能导致“人亡政息”,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
组词:政治、政权、人命、亡故。
近义词:人死政衰、人亡政微。
反义词:延续政权、政权常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