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過去的事。《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墨子·魯問》:“往者可知,來者不可知。” 唐 韓愈 《複志賦》:“往者不可復兮,冀來今之可望。” ********* 《警告6*全6*國父老書》:“九世之深仇未復,十年之膽薪何在!往者不諫,來者可追,願我國民,從茲勿忘此彌天之恥辱可耳。”
(2).過去,從前。《史記·秦本紀》:“ 秦 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 晉 復彊,奪 秦 河西 地。”《漢書·劉向傳》:“往者衆臣見異,不務自修,深惟其故,而反晻昧説天,託咎此人。” 漢 王符 《潛夫論·救邊》:“往者 羌 虜背叛,始自 涼 并 。”
(3).去的人,離開的人。《國語·越語上》:“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孟子·盡心下》:“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莊子·山木》:“來者勿禁,往者勿止。”
(4).死者。 宋 王安石 《答韶州張殿丞書》:“往者不能訟當否,生者不得論曲直。”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往者漢語 快速查詢。
“往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ǎng zhě,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過去的事
指已發生或無法改變的曆史事件。
例:《論語·微子》提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過去的事無法挽回,未來仍可努力);《墨子·魯問》中也有“往者可知,來者不可知”的表述。
從前、過去的時期
表示時間上的“過去”,與“現在”相對。
例:《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指秦國過去頻繁更換君主。
離開的人或去的人
指已離開某地或某群體的人。
例:《國語·越語上》提到“送往者,迎來者”,即送别離開的人,迎接新來者;《孟子·盡心下》中“往者不追”也指不追究離去者的責任。
死者(引申義)
在特定語境中可代指逝去的人,屬于引申用法。如《文選·劉琨·勸進表》中“往者之不可複”暗含對逝者的追思。
“往者”的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核心圍繞“過去的時間、事件、人物”展開。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國語辭典》的權威解釋。
《往者》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彳”和“⻏”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畫。它的意思是“過去的人或事物”。
《往者》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古代文獻中,“往者”經常出現在史書、文言文以及古代講演中,用來指代過去的事物、曆史中的人物或事件。
在繁體字中,《往者》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都是“往者”。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往者》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根據《康熙字典》,古代有多種寫法,如“往㸦”、“往廊”等。不同的寫法可能源于不同的時期和地區的寫作習慣。
以下是《往者》在句子中的一些例句:
1.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2. 往者已矣,非複可尋。
3. 往者不可畏,來者可追求。
《往者》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往來”、“往返”、“往事”等。這些詞語都與過去的時間、行動或事件有關。
在意義上,《往者》的近義詞可以是“過去”、“昔日”等,表示過去發生的事情。而與之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未來”、“将來”等,表示将來要發生的事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