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禍亂出自内部。事,變故;蕭牆,宮室内當門的小牆。語出《論語·季氏》:“吾恐 季孫 之憂,不在 顓臾 ,而在蕭墻之内也。”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釁起他族,事在蕭墻。”
“事在蕭牆”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出處:該成語源自《論語·季氏》中的“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而在蕭牆之内也”()。孔子用“蕭牆”比喻内部隱患,指季孫氏的憂患并非來自外部敵人,而是内部矛盾。
詞義解析: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賓語或定語()。
例句: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傳》中“釁起他族,事在蕭牆”,即用此典說明内部分裂導緻危機()。
適用語境:強調問題根源在内部,如團隊矛盾、組織内鬥等場景。
“事在蕭牆”以簡潔的意象揭示内部隱患的重要性,常用于警示對内部問題的防範。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論語》相關注釋()。
《事在蕭牆》是一個成語,意為“事情發生在蕭牆之中”。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事”和“蕭”,總筆畫數為14。
該成語源自古代的一個故事。據說,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叫士燮的大臣,他家所住的牆壁非常幹燥,常有聲響,但是他卻從未發現牆壁有任何問題。有一天,他忽然聽到牆壁上有聲音,于是趕緊到牆壁旁,拆開牆壁一看,原來裡面藏有一隻毒蛇。這個故事就是告訴人們,事情往往發生在我們最不經意的地方。
在繁體字中,“事在蕭牆”的寫法是“事在蕭墻”,其中“蕭”和“墻”字都是繁體字形式。
古代漢字寫法中,“事”字的上方為“亅”,下方為“聿”,左方為“一”,右方為“一”,總筆畫數為5。而“蕭”字則是由植物的“艹”字部首和“肅”字組成,總筆畫數為10。牆字的寫法沒有特殊的部首,總筆畫數為8。
《事在蕭牆》成語可以用在很多場景中。例如:“雖然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它可能是事在蕭牆,我們必須要認真對待。”意為,看似不重要的問題可能隱藏着重大的風險或挑戰,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與“事在蕭牆”意思相近的成語有“事關重大”、“事不宜遲”等,它們都強調事情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相反地,與“事在蕭牆”意思相反的成語有“守株待兔”、“閉門造車”等,它們表示等待機會而不積極行動或盲目開展工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