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蠰虫。《淮南子·道应训》:“吾比夫子,犹黄鵠与壤虫也,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速,岂不悲哉!”按,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壮部》:“﹝壤﹞又为蠰,《淮南·道应》:‘犹黄雀与壤虫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若谓受气皆有一定,则雉之为蜃,雀之为蛤,壤虫假翼,川蛙翻飞…皆不然乎?”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壤虫之比黄鵠,辙鮒之仰 河宗 ,未足云也。”一说,幼虫。见《淮南子》 高诱 注。
“壤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代“蠰虫”
根据《淮南子·道应训》及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考证,“壤虫”即“蠰虫”(一种小虫),常与“黄鹄”(天鹅)形成对比,比喻能力或境界悬殊。例如:
“吾比夫子,犹黄鹄与壤虫也,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速,岂不悲哉!”
——《淮南子·道应训》
另一说为“幼虫”
部分注疏(如高诱《淮南子注》)提出“壤虫”可能指“幼虫”,但此解释在文献中较少被直接引用。
“壤虫”在古籍中多用于两类语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淮南子》《抱朴子》等原典及注疏。
壤虫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包括“壤”和“虫”两个字。
“壤”的部首是土,它拥有7个笔画;“虫”的部首是虍,它拥有6个笔画。
“壤虫”这个词源自古代汉语,也被用作日语中的汉字。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壤蟲」。
在古代汉字中,壤虫的写法有所不同。其中,“壤”可以写作「壤土」或「壌土」,而“虫”可以写作「虫蛇」或「蟲蛇」。
1. 这个地区的土壤里有很多壤虫。
2. 这种壤虫对庄稼有害。
3. 孩子捉到一只壤虫,非常兴奋。
土壤、虫类、虫子、蛇虫
土壤中的生物、虫害、昆虫
植物、生长、绿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