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牧牛,放牛。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 秦惠王 作石牛五頭,朝瀉金,以遺 蜀 王, 蜀 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 秦 人曰‘東方牧犢兒’。 秦 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 蜀 也。’” 元 楊維桢 《送謝太守》詩:“勿袖烹鮮手,須閒牧犢身。” 明 何景明 《牧犢行》:“牧童牧犢畏虎欺,挽弓邏之不敢離。”
(2).見“ 牧犢子 ”。
“牧犢”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指“牧牛”或“放牛”,即放養牛群的行為。例如《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的“東方牧犢兒”,便是以“牧犢”代指放牛人。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如元代楊維桢的詩句“須閒牧犢身”也體現了此意。
引申典故
該詞亦與“牧犢子”相關。據《古今注·音樂》記載,“牧犢子”是春秋時期齊國一位年長無妻的隱士,因見雌雄雙雉相伴而感懷身世,創作琴曲《雉朝飛》,後世遂以“牧犢”隱喻年老未婚或孤獨無依之人。
總結
“牧犢”既可指具體的放牛勞作,也因典故衍生出孤獨無偶的象征意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牧犢》是指牧人趕着牛群放牧。
《牧犢》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牛”和“犬”,共有10個筆畫。
《牧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人們放牛時,牧人趕着小牛一起放牧,所以形成了《牧犢》這個詞。
《牧犢》的繁體字為「牧犢」。
在古代,字形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的寫法相似,可以寫作「牧˙犢」。
1. 農夫每天早晨帶着他的狗去牧犢。
2. 故事中的牧犢人非常善良,對待小牛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1. 牧羊:指牧人放牧羊群。
2. 牧場:指用于放牧的場地。
3. 牧人:指專門從事放牧工作的人。
4. 牧草:指用作牛、羊等牲畜的飼料的一種植物。
放牛:指牧人放牛趕在特定地點放牧。
馴養:指人們将動物引領到特定環境中進行飼養和培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