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nineteenth of every month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農曆每月十九日(上九為二十九,中九為初九)
初七及下九。——《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農曆每月十九日。《古詩選·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聞人倓 箋注引《瑯嬛記》:“九為陽數。古人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十九日為下九。每月下九,置酒為婦女之歡,名曰陽會。”
“下九”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分别涉及時間概念和成語表達:
基本定義
指農曆每月十九日。古代将每月分為三個“九日”階段:
文化習俗
古代女性常在下九日聚會娛樂,稱為“陽會”。例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描述女子在七夕(初七)和下九日進行遊戲活動。
基本解釋
表示事物或現象已到達最低點、最差狀态。“下”指低劣,“九”象征極限,組合後強調“差到極點”、。
起源與典故
源自樂府民歌《下裡巴人》中的“下裡巴人,下九天”,原指貧苦民衆的艱難處境,後演變為成語。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負面狀态,如“業績跌至下九”“他的心情已至下九”等,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時間還是狀态、。
注意: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區分,避免混淆。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玉台新詠》《古詩選》等文獻、。
《下九》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廣州市的老城區荔灣區西區,亦泛指廣州市下九龍崗及其周邊地區。
《下九》的拆分部首是“一”和“龍”,共有13畫。
《下九》這個詞來源于廣州方言,原指廣州市老城區的一個街道名稱。後來,由于廣州市下九龍崗一帶的商業較為繁榮,人們開始用“下九”來指代廣州市老城區荔灣區西區。
《下九》的繁體寫法為「下九」。
古時候,《下九》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同,即「下九」。
1. 我們要去廣州旅遊,一定要去《下九》逛逛。
2. 他經常去《下九》購物,那裡有很多特色小吃。
下九街、下九文化街、下九路等。
西關。
東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