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去食存信的意思、去食存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去食存信的解释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去食存信”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宁可舍弃生存必需的粮食,也要坚守诚信的品德。它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诚信价值的高度推崇,将其视为立身立国的根本,甚至高于生命的基本保障。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本义解析:

    • 去食: “去”意为舍弃、去除;“食”指食物、粮食。合起来表示放弃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
    • 存信: “存”意为保留、持守;“信”指诚信、信用、信誉。合起来表示坚守诚信的道德准则。
    • 整体: 两相结合,“去食存信”直译为“舍弃粮食而保存诚信”,形象地表达了诚信重于生存的极端重要性。
  2. 出处与典故: 此成语直接源自《论语·颜渊》。记载了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政)的对话: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为治国三要素是:充足的粮食(足食)、充足的军备(足兵)、人民的信任(民信)。当子贡追问不得已需舍弃时的优先顺序,孔子依次选择先舍弃军备(去兵),再舍弃粮食(去食),但必须保留人民的信任(存信)。孔子强调“民无信不立”,即失去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在。这里的“去食存信”是孔子在极端假设下做出的价值选择,凸显了“信”的至高无上地位。

  3. 引申义与核心思想:

    • 诚信是立身之本: 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是人格的基石。即使面临饥饿乃至死亡的威胁,也不能背弃信义。它倡导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生存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坚守。
    • 诚信是立国之基: 对于国家或组织而言,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信用体系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失去诚信,即使物质丰裕、武力强大,也难以长久维持。
    • 价值排序的体现: “去食存信”代表了儒家伦理中一种极致的价值排序:道德(信)高于物质(食),精神价值高于生理需求。它并非鼓励人们真的饿死,而是强调诚信原则的不可妥协性。
  4. 现代意义与应用: 在现代社会,“去食存信”的精神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提醒个人在商业活动、人际交往中坚守诚信,珍视信誉。
    • 警示企业和组织重视商业伦理,维护品牌信誉,诚信经营。
    • 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取信于民,建设诚信社会。 它象征着对诚信原则的绝对坚守,是中华文化中关于诚信价值最凝练、最有力的表达之一。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去食存信”是源自《论语·颜渊》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孔子与子贡关于治国之道的对话。孔子提出国家需具备“足食(充足粮食)、足兵(军事力量)、民信(民众信任)”三个要素,并强调若迫不得已需舍弃其一,最终应保留“信”。此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信”高于物质生存的价值观。

二、释义 字面意为“宁可舍弃食物也要保存信义”,比喻将道德诚信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原则。如《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引用此典强调执政者守信的优先级高于物质保障。

三、结构与用法

四、字词解析

五、现代启示 该成语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提醒在商业、政务等领域中,维护信用体系往往比短期利益更重要。如《梁书·侯景传》以史为鉴,说明失信可能导致政权颠覆。

别人正在浏览...

爱子奔霄标线博士祭酒不瞅不睬残税常宗迟数臭名远扬炊饭纯臣畜幸稻蟹恩生放刁撒泼飞觥風格凤山贲露鲋隅圪弹革选功饰骇猋好头脑鹤钥峘岳婚配火轮船挟赤简帛镌治可愕烂赏雷霆电雹敛散令节朎胧领事裁判权砾岩名言悯默磨核念酸盘阊破竹千年觥情知虬虎权勇扫地无遗社君石记衰女松箲素肌桃弧棘矢特秀讬孤寄命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