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恭敬。《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居处不庄,非孝也。” 王聘珍 解诂:“庄,恭也。” 明 方孝孺 《赠林士恭序》:“居处不可以不庄,惧其或慢以辱亲也。”
(2).旧时书信结尾处的谦词,犹言不恭。 明 张煌言 《答唐枚臣书》:“不备不庄,统希鉴正。” 清 熊文举 《与纪伯紫书》:“谢教不庄,仰惟原宥。”
“不庄”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综合不同来源信息解释如下:
不恭敬、不庄重
指态度或行为不够严肃、稳重,常用于描述举止轻浮、随意或不端正。例如:在极端正统派眼中,女性未包裹头部会被视为“不庄重”。此外,成语用法中“不庄”也引申为不正派、不守道德准则。
旧时书信中的谦辞
古人常在书信结尾使用“不庄”作为自谦用语,表示“不恭”(如“不备不庄,统希鉴正”),多见于明清文人的书信往来中。
日常语境:
历史文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造句,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不庄》是一个词语,意指不自以为是,不自负,不傲慢。
《不庄》的拆分部首为“彳”和“广”,总计12画。
《不庄》的来源很难准确追溯,但据考证,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用于形容一个人谦虚、谨慎、不盲目自高自大。
《不庄》的繁体字为「不莊」。
根据历史记载,古时候《不庄》一词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以“不”字和“庄”字组合而成。
1. 他虽是大官,但从不庄,深得百姓的拥戴。
2. 她谦和而不庄,赢得了同事们的赞许。
不庄人、不庄略、不庄处、不庄重
谦虚、谨慎、谦逊
自大、傲慢、自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