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黥刑的意思、黥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黥刑的解釋

猶墨刑。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一節:“因為太子是嗣君不便施刑,把太子的師傅 公子虔 、 公孫賈 兩個大貴族施了黥刑(面上刻黑字),第二天新法完全通行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黥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别稱
    黥刑又稱墨刑、刺字、黵刑,屬上古五刑(墨、劓、剕、宮、大辟)之一,是中國封建社會沿用時間最長的肉刑。其特點是通過在犯人面部或身體其他部位刺刻文字或圖案,并塗墨形成永久标記,兼具肉體懲罰與精神羞辱的雙重作用。

  2. 施行方法

    • 早期方式:西周時期用刀刻皮膚,再填墨炭,傷口易感染甚至緻死。
    • 後世演變:五代後晉起成為附加刑,改用針刺刻字,降低直接傷害但保留恥辱性。
  3. 曆史演變

    • 起源與盛行:西周已普遍使用,周初“墨罪五百”對應五百條可判黥刑的罪狀。
    • 名義廢除:漢文帝廢除肉刑後,黥刑轉為非官方私刑,仍被統治者隨意使用。
    • 徹底廢止: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正式廢除。
  4. 社會影響
    受刑者因面部标記遭受終身歧視,如秦末英布受刑後被稱為“黥布”。該刑罰違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被視為莫大恥辱。

  5. 刑罰地位
    雖為五刑中最輕的肉刑,但因其持久性羞辱效果,常被用于威懾犯罪。漢朝後雖非正刑,卻長期作為附加刑或私刑存在。

(注:如需完整曆史案例或刑罰細節,可參考、2、6、10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黥刑

黥刑是指古代刑罰中的一種殘酷形式,它源于中國古代。黥的意思是用刀刻下刑罰的标記,而刑則表示一種懲罰。

黥刑的部首拆分為“黑”字旁和“辛”字旁。其中,“黑”字旁表示黑色或者黑暗,而“辛”字旁表示辛苦或者勞動。

黥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遠古時代。根據史書記載,黥刑最早出現在商朝晚期,并在西周時期得到廣泛應用。在古代,黥刑通常用于對逃亡、行竊、叛國等重罪犯人進行刑罰。

在繁體字中,“黥”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對于“黥”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包括豎寫、橫寫、篆書等等。早期的寫法往往比現代字形更加簡單粗犷。

以下是幾個關于“黥刑”的例句:

1. 他因為犯下了重罪,最終被判處了黥刑。

2. 在古代,黥刑被廣泛用于對反叛者的處罰。

以下是一些與“黥刑”相關的組詞:

1. 黥面:指受過黥刑的人的面部。

2. 犯黥:指犯下重罪而被判處黥刑。

3. 黥罪:指因犯罪行為而被判處黥刑。

以下是“黥刑”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剮刑、鞭撻、杖責。

反義詞:赦免、寬恕、原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